本網站的成立源於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本團隊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典藏計畫下的一個分支,第一期計畫為期五年,自2002年至2006年止,計畫名稱為「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第二期計畫開始於2007年,計畫名稱為「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本計畫專門處理史語所研究員們所蒐集的民族學材料,包括影像、文書、文物、影音資料等,將之數位化後建置成網站與資料庫,以利研究推廣之用。

 
  本網站的架設,除了希望能夠展現田野照片、民族文書、民族文物三大資料庫的成果之外,還希望能夠讓現今的西南少數民族研究與過往的研究銜接,因此本網站的架構設計,一方面以「中國邊緣再造」的單元,回溯當年史語所出動大批研究人員,踏上西南邊陲收集少數民族資料的時空背景,以及當年諸位研究者的學術脈絡;另一方面則以「中國西南民族」的單元,來呈現現今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以及現今研究者所關懷的研究旨趣。透過古今研究對象與研究脈絡的並置,兩相比對之下,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他者(少數民族)的變遷,另方面也映照出己身(學術研究)的典範轉移。而在「文物展示館」的單元裡,旨在反思如何呈現「他者」的課題,我們希望能破除「奇風異俗」的迷思,以「在地觀點」展現出西南民族人與人、人與天、人與地的互動方式,進而讓觀者反思族群與自己。在「典藏資料庫」的大項中,將放置影像、文書、文物三大資料庫的連結,讓研究者能夠透過數位化的便利性來輔助研究的進行,另方面則置放進行典藏工作過程中產出的各種技術規格文件,期能與其他數位典藏單位有一個良性的溝通與經驗分享,並歡迎各方的建議與指正。

以下將對各個單元的主要內容作介紹:
 
中國邊緣再造
    近代在國族主義下,中國邊疆內外的「蠻夷」逐漸成為國界內之「少數民族」。當時的時代氛圍,讓知識份子幾乎都懷著民族主義的情懷,希望中國可以進步與強大,並以自己所學貢獻一份心力。本單元主要介紹當年蒐集這一批典藏資料調查研究的歷史背景,以及那時所做的研究與國族建構以及邊緣再造的關聯,並介紹凌純聲、芮逸夫、陶雲逵、黎光明、史祿國、馬學良、吳定良、楊成志、與楊希玫等研究者。
 
文化展示館
    在這裡沒有奇風異俗,透過一些影像、文字與聲音的媒介、在這一單元中我們所呈現的是一些知識,特別是一些可以讓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一些知識。希望瀏覽者可藉此思考:什麼是「民族」與「文化」?為何有「族群」認同?以及什麼是「歷史」?本單元主要內容為「人與地」,介紹環境資源與人類生態;「人與人」,介紹社會認同與區分;「人與天」,介紹生命、祖先與神鬼;以及「民族化過程」對少數民族在認同、服飾等文化方面的影響。
 
中國西南民族
    本單元分成兩個部分,先概括的介紹中國西南的地理與歷史,再依族群別作較深入的介紹。在「二十六個少數民族」的主頁,將以地圖標示出西南少數民族的分佈區域,點選族群名稱之後,該族群的分佈範圍與特色簡介會突顯出來,此時可點選進入該民族的介紹頁面。每個族群都有四個小單元,一是簡介該民族的現況,二是總體性的介紹其歷史、社會與文化,三是該族的研究者以特定的視角如親屬、族群、宗教、政治等所進行的深入研究,四是研究該族的經典參考書目。
 
研究資訊
    研究資訊單元裡的「歷史文獻」部分,主要蒐集民國以前西南區域的方志與相關史料。「研究論著」則著重於現今西南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與相關的博碩士論文。「相關連結」提供與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族群研究相關的網站連結,包括學術單位、博物館、研究者個人網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