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字 文化特徵
 
  壯族歷史是採用中國歷代正史與地方史,再加上一些地方文人的筆記等材料書寫而成。壯族是中國1950-60年代進行民族識別後才有的稱呼,因此中國歷代對現代壯族所在地區像是廣西、雲南等地的記載,就成了書寫壯族歷史的當然材料。除了文字記載外,部分學者認為考古發現可支持壯族為土著民族的說法,例如:廣西的柳江人、來賓的麒麟山人、桂林的甑皮岩人、柳州的鯉魚嘴人等等的考古發現,這些早期人類之體質特徵被認為和現代壯族有繼承的關係。然而有些學者,如塚田誠之,認為壯族並非土著民族,而是從北方遷徙來的族群。 芮逸夫(1989) 則根據古文獻,認為壯人是溪洞蠻的一支。


  壯族歷史研究的主題,除了追溯族稱外,中國王朝對嶺南地區(今廣東、廣西一帶)的征伐,以及在壯族地區實施的行政制度像是羈靡制度與土司制度;壯族地區的族群關係,包括嶺南各族群間的關係,以及壯人與鄰國像是交趾國(越南)的關係等,也在討論之列。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之後,各地反抗中央的運動,佔據壯族歷史研究很多的篇幅。近代歷史則是強調中國共產黨在壯族地區的農民運動。社會結構的探討,則偏重於社會階級的狀況。農業、工業與商業方面,則側重於農業與工藝技術發展的狀況。嶺南地區對外的交通,漢人教育在壯族地區的推廣也是眾多壯族歷史研究的主題之一。


  壯族歷史的專著有兩本,分別是1988年黃獻璠等人編著的《壯族通史》與1997年張聲震主編的《壯族通史》。 這兩本專著都是按中國歷史朝代的斷代來書寫壯族歷史。


  壯族目前人數最多的廣西地區,是嶺南的一部分,嶺南真正納入中國的版圖是秦朝,當時秦始皇建靈渠才得以戰勝西甌(壯族的先民之ㄧ),然後以西甌、駱越、南越部落的範圍設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秦末大亂時,秦的首領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黃獻璠透過一些墳墓的考古資料,認為秦漢時期兩廣已經和中原文化一樣,屬於封建社會,跳過所謂的奴隸社會,但張聲震主編的壯族通史,則提到壯族先民在秦漢時期形成奴隸制度。


  隋朝以前,中國王朝在廣西交通方便與漢人較多的地方設郡縣,這些地方的人必須繳稅,不過另外有些稱為左郡、左州、左縣的地方,就是不需要繳稅的地方。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混亂,在嶺南首領洗夫人幫助下,隋朝的將領攻打南朝之陳朝成功後,嶺南成為隋朝的一部分。


  唐朝已經開始實行「羈縻制度」,也就是讓少數民族的貴族管理自己的部落,然後由這些貴族向中國王朝納貢。羈縻州縣的人民是不用直接向中國王朝繳稅的。「西原蠻」反抗唐朝,一方面是唐朝無法處理民族矛盾與沒辦法任用好的官吏; 另一方面是南昭建立自己的政權,鼓舞了僚人。 唐朝時儘管設立羈縻州縣,但是中央少過問地方的事情。


  到了宋朝,朝廷參用部落首領與軍隊中的將領,又設寨官與提舉官等漢官來監督地方。 宋朝儂智高起義是北宋時期僚人地區的大事,儂智高曾經在廣西建立大歷國、南天國、大南國等地方政權,不過最後攻不下廣州,退回廣西,在崑崙關一戰,被狄青等人打敗。


  元朝時,廣西隸屬湖廣行中書省,並沿襲唐宋的羈縻制度,實行「土司制度」。唐宋時期的羈縻制度,委任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文職土官;元朝則加強軍事統治,設置武職土官。


  明朝時,中央加強對土司的控制,土司之承襲要明朝批准,執行明的制度,並由中央派遣流官輔佐。清朝時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希望把土官全部改用流官替代。黃獻璠認為土官壓迫人民,所以改土歸流是民意。到了民國時期,壯族大部分地區已經改土歸流,但從桂系軍閥與其他軍閥的爭鬥,到抗日戰爭,還有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爭鬥,都使得壯族地區無安寧之日。


  蘇建靈研究明清時代的壯族歷史,將壯族依地理位置分成了桂東、桂中與桂西三個地區,分別探討明代以來狼人(壯人的一支)東遷與漢人南遷的問題,以及這三個區域壯人與漢人之間的關係。 所有官方的遷徙都是和軍事有關,狼人東遷是因為中國王朝派遣桂西之狼兵鎮壓桂東、桂中地區瑤壯人民的起義,之後狼兵就領狼田駐守在當地。明朝實施的衛所制度,導致內地的漢人士兵與軍官來到廣西地區屯軍,因為軍糧不足又招內地漢人至廣西耕種補充軍糧,這些人既是農人又是軍人,他們耕作的報酬是鹽,因此也成為販鹽的商人。


  桂東是壯人漢化較徹底的區域,因為這個地區移入的漢人較多,壯漢雜處與通婚情況較普遍,也較早受到中國王朝的控制,漢文教育推廣較徹底。壯漢來往共同考慮的是利益問題而非民族界線。桂中地區則是局部融合,該地漢人與壯人呈現各自聚居的狀態,直到清中葉,漢人文化才得以深入壯人地區,不過壯人聚居的形式還是沒有被打破。至於桂西,未改土歸流的地區土司家族受漢人文化的影響較一般平民深,改流的地區,漢文教育隨之而立,同化政策也加強實施,不過漢化阻力仍大於桂東地區。簡言之,廣西地區人民的遷移比較是受制於中央的,漢化的程度則與中國王朝的力量得不得以深入有關。
 
 
轉引蘇建靈,1993,《明清時期壯族歷史研究》。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
芮逸夫,1989,〈僮人來源初探〉,《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冊》。台北市:台大人類學系。頁469-498。
黃獻璠、黃增慶,張一民編著,1988,《壯族通史》。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張聲震主編,1997,《壯族通史》。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張聲震主編,1997,《壯族通史》。北京市:民族出版社。頁308。
黃獻璠、黃增慶,張一民編著,1988,《壯族通史》。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280。
同註4,頁497。
同註5,頁310。
蘇建靈,1993,《明清時期壯族歷史研究》。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
 
語言與文字 文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