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山勢陡峭、聚水不易的陡坡種植玉米、黃豆等雜糧 |
大致而言,紅河南岸一帶的哈尼族以梯田農業為主要生計型態,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則以刀耕火種為農作類型,另外,墨江、普洱到西雙版納一帶出產“普洱茶”,是歷史上有名的
“茶馬互市” 的茶葉來源,此地一帶哈尼族便以茶業生產為業,而由漢族、白族、納西族等馬幫商人向藏族地區供應普洱茶,而由藏族地區帶回馬匹,此外,印度、緬甸、
斯里蘭卡、泰國、東埔寨、越南等各國商人也帶著本國貨物匯集滇南 , 進行茶葉交
易。
明朝初年,加強中國西南建設,在川、滇、黔建設交通,建立十二屬相的定期市集制度,
以十二生肖(鼠、牛、虎、免、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來計算日子,確定定期的集市時間。 |
並設定互市比價的規定
 |
販賣刺繡花邊的彝族婦女,左側回頭的是哈尼族婦女 |
(如“凡馬一匹,給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鹽如之”),促進商業貿易發展。在 滇南一帶,明朝開闢驛道、設立渡口,直扺緬甸、寮國邊境,便利交通與貿易發展,也使得金屬貨幣流入,改變哈尼族原先使用貝幣的習慣。
雷兵,《哈尼族文化史》, 2002,頁41-3 。 |
除了專業商人,在市集上使用貨幣交易是現代才發生的事,早期在市集上多是以物易物,村人將糧食剩餘、家畜、草編、竹器、藥材帶到市集,交換自己無法生產製作的農具、食鹽、布匹(如漢族絲綢)等,
哈尼人死亡時,要為死者穿上壽衣,為絲綢衣料,並非自家能生產的土織棉布,而必須在市場上購買。 |
另外,也與低地壩區族群進行物品交換。以現今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為例,目前仍進行著在屬鼠、龍、猴日舉行的「五天兩頭街」的趕街集市,在這個位處於海拔1700公尺的市集中,有低地的壯族、傣族從低海拔帶來荔枝、芒果等熱帶作物,也有居住在更高海拔的苗族、傜族帶來山區藥材在此販賣。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此地馬幫交易興盛,進行著鹽巴、布匹、煙草、煤油、針線等各項交易,因為此地精緻的梯田農業技術使得稻米有生產剩餘,不少哈尼族人將稻米拿到市集販賣給馬幫。
|
|
|
影片一 |
2004年7月13日 (屬龍日) 雲南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趕街一
檔案格式:mp4, 檔案大小:9.09 MB |
播放 |
影片二 |
2004年7月13日 (屬龍日) 雲南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趕街二
檔案格式:mp4, 檔案大小:2.78 MB |
播放 |
影片三 |
2004年7月13日 (屬龍日) 雲南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趕街三
檔案格式:mp4, 檔案大小:3.04 MB |
播放 |
|
|
|
 |
以十二生肖(鼠、牛、虎、免、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來計算日子,確定定期的集市時間。 |
 |
雷兵,《哈尼族文化史》, 2002,頁41-3 。 |
 |
哈尼人死亡時,要為死者穿上壽衣,為絲綢衣料,並非自家能生產的土織棉布,而必須在市場上購買。 |
 |
本段資料為2004年7月向新街鎮民訪問所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