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寨門:
 |
位於雲南省滄源縣 來鄉的佤寨。由一百多戶杆欄式茅草房組成的佤寨,每戶的距離相當近,遠處竹子和樹木聚集的小山丘是該寨的神林(筆者攝於1998年)。 |
|
根據方國瑜先生的記錄,佤族的聚落型態為「聚居為寨,行至寨二三里道中,有門,豎二木,穿四五孔,貫橫木以欄之……門設於險要處,有於一二里內重設數門者」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頁31;見芮逸夫,〈滇緬邊境四族小記〉,刊於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頁393。 |
。在過去佤寨的寨門設計相當繁複,通道極為狹小,其旁並常種植帶刺的植物,如:黃藤。此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外族的侵犯,以及野獸的襲擊。比較佤族的村寨和鄰近少數民族的村寨型制,佤族擁有較強大的村落單位,寨門的設計即可看出部份端倪。
服飾:
佤族的服飾樣式和服裝配飾的地區差異極大。在滄源縣岩帥地區,傳統的男性佤族服飾為,「頭纏黑頭包,上著黑色圓領短衣,
 |
豎立於滄源縣城的銅雕像,滄源縣政府以三位佤少女著傳統服飾和女性身體作為文化符碼,用以代表當地佤的文化特色之一。筆者攝於2004年。 |
|
下穿肥短黑色大擺檔褲,褲腳寬大。手持槍弩、身佩長刀」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滄源佤族自治縣志》,頁80。 |
。在滄源班洪地區的佤族,男性傳統服飾「與擺夷裸黑同,藍布短衣長褲,頭纏白或藍帕… 出門,則掛長刀、布袋,腰間插煙杆」
。至於,佤族女性的傳統服飾的變化更大。基本上,是以紅黑條紋所組成的,在岩帥地區的女性服飾的上衣為黑色圓領短衣,鑲上一些小銀飾,下為紅黑相間組成的條紋筒裙。近來,除紅黑的色調外,也加上黃色和藍色的組合。「老年婦女喜戴銀製耳塞或銀耳圈,有的將野蘆谷珠串成項鍊戴在頸上或腰際… 手臂手腕戴大小手鐲,小腿和大腿間有若干道竹藤烤製的圓圈」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滄源佤族自治縣志》,頁80。 |
。但在班洪地區佤族女性的服飾因受傣族的影響較為特別,「婦女裝束,亦與旱擺夷相類,服裝大都深藍,耳有環… 兩耳所垂,其重量不下三四兩」
。 |
|
|
 |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頁31;見芮逸夫,〈滇緬邊境四族小記〉,刊於芮逸夫,《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頁393。 |
 |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滄源佤族自治縣志》,頁80。 |
 |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頁36。 |
 |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滄源佤族自治縣志》,頁80。 |
 |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頁36。 |
|
|
 |
位於雲南省滄源縣 來鄉的佤寨。由一百多戶杆欄式茅草房組成的佤寨,每戶的距離相當近,遠處竹子和樹木聚集的小山丘是該寨的神林(筆者攝於1998年)。 |
 |
豎立於滄源縣城的銅雕像,滄源縣政府以三位佤少女著傳統服飾和女性身體作為文化符碼,用以代表當地佤的文化特色之一。筆者攝於2004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