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關於哈尼族內部族群支系的研究不多,目前學者僅指出在統一被民族識別為「哈尼族」的族群內部當中,存在著不同的自稱單位,其中,以哈尼、卡多、雅尼(或僾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外還有鍋銼、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對於不同自稱單位之間的差異,目前還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報告出現,但一般認為這些稱謂上的差異,只是一個分布在廣大地區、遷徒不斷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必然變化,而未深究是否有“一個”確實存在的哈尼族。
 |
新街鎮的市集,女人的服飾清楚標幟族群界線, 左邊是彝族,
右邊是紅河縣的哈尼族。 |
就地理分布來看,以哈尼為自稱單位的居住在紅河南岸紅河州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雅尼居住在西雙版納及瀾滄等地;卡多、豪尼、碧約、
白宏等其他自稱單位則交錯聚居或散居在景東、墨江、元武、鎮沅、普洱、江城、新平等縣。
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哈尼族簡史簡志合編>,1964。 |
然而,這只是地區概括性的分類, 事實上,光是在一個紅河州境內,就有哈尼、糯比、糯美、奕車、臘米、白宏、
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碧約、卡多、哈歐、西摩洛等十多種自稱和他稱, 而紅河州元陽縣境內的哈尼人,彼此之間就互稱為糯美、糯比、各和等。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編寫辦公室,<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1989:32。 |
由此可見,僅僅用歷史發展或地理分佈上的差異,來解釋哈尼族群內部複雜的自稱與他稱,是不夠的。究竟,在同樣被中國政府定義為「哈尼族」的族群內部當中,一個自稱單位是如何界定另一個與他無法作口語溝通的自稱單位?彼此之間是如何作認同或區分?這或許是學者們必需著力研究的課題。如此也才能回答「族群」一詞究竟有何意義?對誰有意義? |
|
|
 |
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哈尼族簡史簡志合編>,1964。 |
 |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編寫辦公室,<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1989:3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