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紅河南岸哈尼人的人觀建構
本文資料為筆者於1998年8月、1999年3-8月在中國雲南紅河州元陽縣進行田野調查所得。 |
在哈尼文化脈絡下,不同的儀式需要不同類別的聯姻成員參與,從生命儀禮的人群參與可以看出聯姻群體對於「人的養成」的重要性。觀看個人生命歷程中不同類別的聯姻群體之間的禮物流動現象,發掘聯姻交換物之「物」的意義與哈尼人的「繁衍」與「性徵」
人類學者的研究指出,「性徵」是具有獨特社會文化意義的,每一個社會都有獨特的性別界定方式,並不存在著客觀的、中立的、科學的、純物質的性別與性徵概念。 |
概念之間的關聯,從這些面向著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哈尼人如何思考「人」的存在。
在下面章節,我將先從聯姻群體之間的禮物交換行為出發,指出聯姻交換與「人」的存在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繼而指出不同類別的聯姻群體的交換行為,指涉的是不同的聯姻群體對「人」的構成要素的提供(即,給妻者幫助養成人的「體」,討妻者保護人的「魂」)
“給妻者”與“討妻者”是一組一體兩面的概念,主要是依婚姻關係中,女人的流動現象來界定,意即,嫁出一名女性的親屬單位稱為「給妻者」,相對地,娶入該名女性的親屬單位稱為「討妻者」。 |
。在釐清哈尼人的「人」的概念之後,我將進一步分析喪禮,經由理解哈尼人的死亡概念(體與魂的徹底分離),以及喪禮儀式中活人分別處理死者的「體」與「魂」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哈尼人對理想社會人的建構,而此種理想形象實則再現了哈尼的社會文化制度。文末,從未婚死者與已婚死者的喪禮形制比較中,可以進一步了解未婚/已婚死者喪禮的儀式差異是整體的哈尼父系制度、婚姻、居處方式等社會制度,以及哈尼人的「人」與社會建構之間彼此交織、相互構成的結果。 |
|
|
 |
本文資料為筆者於1998年8月、1999年3-8月在中國雲南紅河州元陽縣進行田野調查所得。 |
 |
人類學者的研究指出,「性徵」是具有獨特社會文化意義的,每一個社會都有獨特的性別界定方式,並不存在著客觀的、中立的、科學的、純物質的性別與性徵概念。 |
 |
“給妻者”與“討妻者”是一組一體兩面的概念,主要是依婚姻關係中,女人的流動現象來界定,意即,嫁出一名女性的親屬單位稱為「給妻者」,相對地,娶入該名女性的親屬單位稱為「討妻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