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研究 「魂」的保固
 
 
給妻者贈送食物


  「糯米粑粑」作為哈尼人結婚時最重要的禮物,具有象徵聯姻關係建立的意義。新娘家的禮品除了是送給新郎家,也送給男方所有的父系繼嗣群,新郎家在收到禮物後,會將物品分送給父系繼嗣群,也必須將一部份禮品返還給新娘家。給妻者將糯米粑粑流動給討妻者,不僅發生於婚禮當時---聯姻關係建立的時刻,在聯姻關係建立後的漫長日子裡,給妻者也要持續不斷地將糯米粑粑送與討妻者。在婚禮第三日,送給討妻者禮物中的二包用芭蕉葉包起的熟糯米飯,即是象徵女兒婚後每次回娘家,娘家應當為她準備、讓她帶回婚入家庭的糯米粑粑。


   依照哈尼習俗,每次婚出婦女回娘家,再回夫家時,娘家必須炒一些糯米粑粑讓婦女帶回夫家。 然而, 事實上, 不可能每次已婚的女兒回娘家, 娘家都能費功夫的製作糯米粑粑 , 因此這些由芭蕉葉包起來的熟糯米飯代表著娘家日後沒空準備的糯米粑粑。在此處,糯米飯是糯米粑粑的替代,正如一位哈尼村人所說:「每次都要做糯米粑粑太麻煩,就用糯米飯來代替糯米粑粑。」對於哈尼人而言,給妻者供給糯米粑粑的義務要一直持續到其婚出女子的一生,甚至在該名女子死亡後,常常給妻者的一方仍持續每年將糯米粑粑給與該女子的婚入家庭。

婚禮的送嫁妝隊伍

  在婚禮中,除了新娘的原生家庭必須為女兒送出大量的糯米粑粑,理想上,哈尼人認為與新娘同一父系繼嗣群的親屬也應當在婚禮當時送糯米粑粑給討妻者一方;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全體父系繼嗣成員不可能只為了一場婚禮就全體動員作糯米粑粑,這項婚禮中的親屬義務就被暫時省略掉,留待婚後的第一年過年才執行。哈尼人過年時本就要製作糯米粑粑給他們本就建立聯姻關係的討妻群體,新娘家的父系繼嗣成員便將原應在婚禮時送給新郎家的糯米粑粑延遲到婚後第一年過年時才全體各戶家庭送兩個糯米粑粑給討妻者。


  除了糯米粑粑,依哈尼習俗,給妻者也需在每年過年時將糯米粑粑,加上生的豬脂肪送去女兒的婚入家庭。在婚後第一年過年,新娘父系繼嗣群的各戶家庭,要將糯米與豬脂肪送給新嫁娘的婚入家庭---兩個糯米粑粑,中間夾一片生的肥豬肉---合稱為ho tho(糯米粑粑)du(生的豬脂肪),各戶將ho tho du送到新娘的原生家庭,新娘家的人將糯米粑粑與肥豬肉分開,分好的ho tho du有時由娘家揹去女兒婚入的家庭,有時就由一早即叫回娘家的女兒揹回夫家。


   除了婚禮與結婚第一年過年給妻者要送禮物給討妻者,在每年過年時, 給妻者也同樣要送ho tho du給討妻者,聯姻群體間的禮物給與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甚至在結婚夫、婦的生命已告終止時,禮物流動仍然在兩個聯姻家庭之間持續著。在每年過年初三時,各個哈尼家庭都會依例派人將數份的兩塊糯米粑粑,中間夾一塊生豬脂肪送給已婚姊妹、已婚堂姊妹與已婚女兒的婚入家庭。




  伴隨著婚入女性而被帶入討妻者家庭的糯米粑粑,作為婚禮時聯姻群體之間的禮物,糯米粑粑的給與確定了給妻者與討妻者之間聯姻關係的建立。糯米粑粑作為一種禮物,不只象徵給妻者對討妻者的食物營養的補給,也表示雙方聯姻關係的存在。在哈尼社會,聯姻關係的建立不僅在婚禮中藉由大量的糯米粑粑的轉移、給與,被標幟出來,在婚禮之後的許多場合中,如每年過年、女兒回娘家等,這種關係一直藉由給妻者的糯米粑粑(或其替代品糯米飯)的不斷給與,來強調與維持聯姻關係的持續存在。


  對於哈尼人,聯姻群體之間的禮物交換不僅在於社群連結與關係的確認,禮物流動中的固定類別的禮物交換,也標幟出討妻者/給妻者的聯姻身份。以我在哈尼村寨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常常聽到村人以某代長輩曾吃過某個群體送來的糯米粑粑與豬脂肪來爬梳、定位現在自己與該群體之間的關係。母方交表婚制使得女人不能嫁回給妻群體,意即一個男人不能娶一個會收到他們家送過去糯米粑粑與豬脂肪的父系家庭內的女性。因此,是否曾吃過某群體的ho tho du常是村人定位哪些人可以跟他談戀愛(結婚),哪些人不可以跟他談戀愛(結婚)的基準。


  作為「米」 的一種特殊型式,糯米粑粑(熟的、人工研磨過的)相對於一般稻米,具有某種神聖性質,「糯米粑粑」的這種神聖性在秋收時節的「祭米」儀式的操演下(用糯米粑粑祈祐米穀豐收),能使稻米得以豐收。由於日常生活中哈尼族人的主食是稻米飯,稻米的豐收與否決定該年村人主要食物來源的豐缺,可以說,「糯米粑粑」代表的是「米」營養的精華,是哈尼人食物的源頭,對於人之身體養成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在哈尼婚姻制度的普遍交換系統下, 各個社群得以廣泛交換糯米粑粑,全面性循環並促成人類與社會繁衍,使得「人的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


  「豬」也是具有象徵性營養價值的食物。哈尼村人會把食用豬肉視為重要的事。我在哈尼村寨「草坡村」居住的東家男主人,每回從街上買來豬肉,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將豬肉分成一半,然後將一半的豬肉又包起來,咐吩他的兒子或女兒將豬肉送到嫁到鄰村的女兒家中;在處理豬肉的同時,他也不忘叫他的兒子或女兒到他的哥哥與弟弟家中,通知他們的家人今晚他們會有豬肉吃,要他們一起過來食用;而在準備晚餐時,我東家又會扯起嗓子,喚他的兒子或女兒到自己的兄弟家與幾個長輩家中,邀請他們來食用豬肉。


   作為食物的「豬」,維持身體的存在,在象徵意義上,「豬」作為具有性徵的禮物,更指涉其為人類與社會得以繁衍的根源,訴求人的再生產。給妻者送來作為禮物的豬脂肪du,除了是一般性營養食物之外,在聯姻關係脈絡下,在結婚之後才送到女兒的婚入家庭的豬脂肪更有著象徵加強性徵的意義,代表給妻者輸送與更添給對方的生殖能力。
 
 
一般而言,在父母死後,繼承父親家屋的子嗣仍要繼續履行送父親的已婚姊妹家庭ho tho du的義務,對於父親的已婚堂姊妹家庭,則視彼此關係如何,自行決定送或不送。
著名人類學家Levi-Strauss(1969)的分析概念,他從普世存在的亂倫禁忌,指出親屬群體內部禁婚的原因在於可以與其他群體進行女人的交換,而形成社會整體的交換系統。
 
主題研究 「魂」的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