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的供養 喪禮中的交換
 
討妻者的叫魂能力


  一個人之所以為「人」,除了「體」之外,還在於他有「魂」。


   體與魂的狀態之間有緊密關係。相對於年青人,幼童與老人的魂較小、生病體弱的人魂較小、懷孕與作月子時的魂也較小。魂小的人容易掉魂,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將魂叫回,身體狀態會因此變差,甚至死亡。因此,一個人身體的狀況直接影響魂的狀態,而魂的狀態(魂大或魂小、失魂與否)也相對地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身體狀況。


   當我們想要探討哈尼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著重「魂」的保養時,不妨留意村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叫魂儀式」su la khu,哈尼人為了防患於未然,亦或真認為家中有人的魂走失了,會不時地邀請討妻者幫他們叫魂。哈尼人認為叫魂儀式,一定要有討妻者的參與才得執行成功,,換言之,對於一個家庭的成員而言,他必須要有討妻者,才能為他進行叫魂儀式,保護他的「魂」。


   一個父系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分輩份都可以為他的給妻者家庭成員進行叫魂儀式。事實上,對於一個人而言,魂的安在與否和身體健康、生命安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倘若一個人的魂有失散的危機,這時只有他的討妻者才能幫他把魂叫回。與其說討妻者有義務幫它的給妻者作叫魂的服務,在哈尼文化脈絡下,正確地說應該是對於一個家庭成員而言,只有他的討妻者才能為他把魂叫回來。正如哈尼村人所說:「叫魂都要請到a huei za mi(討妻者),所以不能隨便得罪他們。」


   我們必須將「討妻者叫魂,給妻者輸送食物」視為整體的文化現象,將之放在哈尼人如何思考人的存在下來了解。我們知道,伴隨著聯姻關係的成立,使得某一群體成員對他的給妻者有叫魂能力,相對於這種討妻者獨有的叫魂能力,我們也看到在哈尼社會,糯米粑粑永遠只出現在給妻者流向討妻者的這個方向,而不會是從討妻者一方被送回來。對於一個哈尼人而言,他的一生(尤其在生命儀禮,以及與生命存續有關的叫魂儀式中)很清楚地必須仰賴家庭的聯姻群體賦與他生命的要素---給妻者給他的「體」得以生成、養成的生命資源,討妻者保護他的「魂」,讓魂與體緊密在一起。「體」與「魂」建構了哈尼人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體」的供養 喪禮中的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