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賨」會
漢人社會裡頭常說的錢會,或說信用合會(the credit association),在雲南稱為「賨會」。就字面上的意思,「賨」典出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貝部》:「賨,南蠻賦也」。亦書寫為「巾宗」或「賩」,其意有二,指古代中國四川繳納賦稅的人,稱做「賨人」,及另指中國西南一帶夷人上繳作為賦稅的物資,例如布,稱為「賨布」、「賨幏」。現今實際上遍行於雲南的「賨」,是指具有商品交換價值的錢與物資集中的經濟結群。馬存兆在2007年《茶馬古道上遠逝的鈴聲》一書中提到,「賨會」是歷史上民間可普遍見到的自願性信用機構,清末民初,在雲南騰衝出現典當、賨會、錢庄、銀行和私營匯兌行業,賨會分為貨幣賨會與實物賨會。實物賨會以上繳大米、雞蛋、豬肉為主,作為儲備喪事或結婚喜事之用。貨幣賨會則可分為私人發起與公辦,其中自助或義助性質的不計息,公辦則一般月息二分。賨會早在民國時期,甚至清末就已經存在了。主要也是因為1949年以前,市場物價紊亂,大小錢混雜與波動,賨會正好起了調劑與解決急需的作用。麗江大研鎮同樣盛行錢會-賨會,而且城鄉有別。
賨會,納西人稱做「tsho21 kɯ55」(做賨;tsho21互惠集資,kɯ55做),完全是一種集資、儲蓄和急需借貸的經濟活動結群。大研鎮係因商貿活動及貨幣流通,以貨幣賨會為主;而農村,則以實物賨會為主。賨會不僅有城鄉差異之外,女性更是賨會運作的推手。大研鎮的納西婦女基本上都曾參加過賨會。因應家庭面臨金錢短缺,急需使用錢的情況下,四處邀約親朋好友集資,扮演了當時臨時銀行借貸和儲蓄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