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獻
 
  劉子愷,美國伊利諾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筆者專注於身份認同、語言使用情形、以及宗教文化復興為核心課題的相關研究,田野地點位於中國雲南省滄源縣佤族自治縣境內,該地點緊臨著中緬國境線;該地點在歷史上族群間因地域利益或宗教差異發生衝突,或多種語言與文化間的互為挪用是一普遍現象。1930年代之前,來自跨境佛教文化與傣政經勢力的影響最為深遠,之後,中國的國家勢力在不同歷史階段為佤村寨帶來不同程度與面向的影響。筆者長期以來的佤研究,一方面想瞭解外來宗教信仰、文化、語言知識、和當代中國以「發展」或「西部大開發」為主的國家政策與相關論述,會以何種或多種知識體系、文本性(或跨文本性)、或口語表達文類(或跨文類性)被「部份地」融入佤的日常生活與宗教生活的實踐之中,展現出這些知識在佤的社會實踐中,被創新與重新論述的可能性,也展現出相關程度的限制性。另一方面,想瞭解當地佤在文化接觸與社會實踐,對上述的跨文化、跨語言、跨文本、跨國境、跨地域的活動與論述中,會因個別的社會地位、年齡、性別、權力的差異,而發展出何種方式與策略的身份認同機制,又如何在這些跨界活動裡重新論述佤的自我觀和人觀。大環境的變革,具體地提供了筆者開始接觸佤文化的機會,也塑模了筆者關注佤文化的觀點。


  經歷80年代台灣解嚴、兩岸開放探親,以及90年代開放赴大陸旅遊、兩岸文化學術交流,提供了大環境的格局,使得以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主的人類學田野研究得以在台灣的人類學界重新發展,而筆者在1997年暑假以碩士班學生的身份開始進入佤族地區進行田野工作,發展出以佤房子為主的碩士田野研究,1999年至2009年,筆者在美國伊利諾大學人類學系繼續佤文化研究,發展以語言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為主的博士論文, ”Living with Hierarchies: Language, Religion, and Personhood among Wa Buddhists in Postsocialist China”。


  隨後,在該校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注於打工佤族青年使用手機溝通的方式,瞭解他們如何透過手機的媒介傳達身份認同,以及他們在打工生活裡身為少數民族的打工仔或打工妹所可能經歷的社會歧視,以及語言認同差異與界線間關於多文化/多語言間的互動情形。


  重新審視過去十年中國的歷史,「中國」一詞所代表的意涵在政經劇烈變化中已非停格在過去印象中的中國,關於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大國、北京奧運等的論述已成為全球普遍的討論。中國大環境的改變之中,市場化和商品化的活動更加深刻而具體地影響位處政經中心的邊陲的佤文化的再現、傳承、與論述。「佤」一詞代表的意涵早已遠遠超越以地域、文本、儀式或宗教等的單一概念,而是充滿著複雜與模糊的屬性。筆者研究的重點將以跨語境與跨族群的活動為中心,瞭解佤文化、語言使用、與身份認同間的關係,社會階級、城鄉差異、邊緣化、與跨境遷移等將是研究的重點。
 
英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