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社會與文化 再現二:「瑤」的社會組織與社會主義
 
  在當代中國以無產階級為首的社會主義中,代表官方觀點的《瑤族簡史》,其書寫策略便是將歷代典籍中提及「南蠻」的叛亂活動,置放在「瑤」作為一個深富反抗鬥爭精神的歷史主體這個框架下,耙梳出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對抗封建勢力的「瑤族」革命史(瑤族簡史編寫組 1983:7-8)。在這個具有特定意識型態目的的歷史敘事裡,瑤人之所以揭竿起義,主要原因大多為「徭稅失平」;而統治階級對於叛亂活動,則鎮壓、招撫兼而有之。因此歷史上的「瑤族」在面對封建勢力時,常呈現「叛服無常」的面貌。


  在歷代的起義活動中,以明朝中葉的瑤民起義,為時最久,規模最大。明代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統治的抗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洪武八年(一三七五)至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此時期反抗的中心是在廣西大藤峽地區;第二階段從嘉靖到萬曆年間(一五二二至一六一九),反抗的中心則轉移至廣東羅旁山區。


  大藤峽地區,是指以現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為中心,包括武宣、象州、蒙山、桂平、平南、藤縣、荔浦等縣之間周圍約六百里的大山區。此地不僅戰略地位重要,也是兩廣交通咽喉。洪武八年(一三七五),以大藤峽瑤族為主的各族人民舉行起義,攻打郡縣。此後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規模越來越大。嘉靖以後,瑤族人民的鬥爭中心逐漸轉移到廣東的羅旁山旁。廣東羅旁山區,是明代瑤族主要聚居地。東與新興接壤,南連陽春,西抵郁林、岑溪,北臨西江與肇慶、封川、梧州等地相連,為兩廣之交通要道。以這兩地的瑤族人民為主的農民起義,儘管遭到殘酷鎮壓,但反抗鬥爭仍然持續下來,直到明王朝的崩潰(吳永章1993:427-439;瑤族簡史編寫組 1983:53-61)。


  有別於從「壓迫—反抗」的二元架構來談明朝中葉的大藤峽之役,科大衛(David Faure)則從中央與地方的複雜互動過程切入,指出所謂的「瑤亂」並非真正有一群瑤人叛亂反抗,這個戰亂形成的背後,交纏著明朝中葉朝廷內部的人事傾軋,與邊地土司家族依附王權勢力的鬥爭。在軍事力量、教化思想與里甲制度的多方作用下,這個被中央視為「內地邊界」(internal frontier)的區域所爆發的大規模戰亂與平亂的過程,反而界定並強化了「瑤」的人群界限(2006: 171-189)。


  李銳(Ralph A. Litzinger)也指出《簡史》背後的馬克思主義史觀,並承繼Richard Cushman的兩個分析觀點:一是「瑤」的族稱溯源於唐代「莫徭」之說,更多是一種文獻學的意義;二是學者與官員的書寫策略對於建構「瑤」的內涵有其關鍵性的地位,說明瑤族在當代中國深具反抗鬥爭精神的族群面貌,不僅只是國家意識型態的主導,更有文化菁英站在地方視野的參與和建構(Litzinger 1995: 124-5, 128-9)。
 
 
Richard Cushman曾從中國歷代文獻的描述裡剖析不同時代的「瑤」的意象。可詳見Cushman, Richard David 1970 Rebel Haunts and Lotus Huts: Problems in the Ethnohistory of the Yao. Cornell University.
 
歷史、社會與文化 再現二:「瑤」的社會組織與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