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藏族地區大多位於海拔2,500至4,500米的範圍,其生活方式反映了高原謀生的特徵,大部分人從事高地游牧畜牧業,部分人口在山谷低地的江畔壩子裡耕田務農。日常主要的食品為糌粑,肉類及酥油,並大量飲用茶葉。1990年中國大陸藏族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省區 |
人口 |
百分比 |
西藏自治區 |
2,096,718 |
45.6
% |
四川省 |
1,087,758 |
23.7
% |
青海省 |
912,160 |
19.9
% |
甘肅省 |
367,006 |
8.0
% |
雲南省 |
111,335 |
2.4
% |
以上合計 |
4,574,977 |
99.6
% |
全國 |
4,593,072 |
100.0
% |
|
|
資料來源:馬戎1996西藏的人口與社會,頁27:表2-1。北京:同心出版社。 |
十八世紀時,藏東(安多、康)地區納入內地行省,分別是1725年由青海省管轄,及1728年劃歸四川省西部及雲南省西北部。該區域自當時起長期由各省直接治理。然而,地方有勢力的家族與寺廟之間的聯繫關係,構成有影響力的權力實體。此類地方寺院亦與拉薩主寺維持緊密的從屬、互動關係
參見中根千枝2001作為藏族鄰居的漢族與印度人的比較研究。刊於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文化對話(一),馬戎、周星編,頁378-383,馬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國大陸藏族各級自治機構表列如下:
自治地方 |
成立時間 |
首府所在地 |
西藏自治區 |
1965年9月 |
拉薩市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
1954年1月1日 |
瑪沁縣 |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
1951年12月25日 |
玉樹縣 |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
1953年12月22日 |
同仁縣 |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1954年1月25日 |
德令哈市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
1953年12月6日 |
共和縣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 |
1953年12月31日 |
門源回族自治縣 |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
1953年10月1日 |
夏河縣合作鎮 |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
1950年5月 |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1950年11月24日 |
康定縣 |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1953年1月1日 |
馬爾康縣 |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 |
1953年2月日 |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
1957年9月13日 |
中甸縣中心鎮 |
|
資料來源:馬戎1996西藏的人口與社會,頁61:表3-1。北京:同心出版社。劉伉主編1993世界社會文化地理手冊,頁175-176。北京:林業出版社。
|
|
|
 |
參見中根千枝2001作為藏族鄰居的漢族與印度人的比較研究。刊於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文化對話(一),馬戎、周星編,頁378-383,馬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