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壯族目前 (2005)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民族,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壯族人口為16,178,811人。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編,2002,《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頁22。 |
壯族為中國官方的統稱,各地壯族有自己的稱呼,1965年在周恩來的建議下,把僮族或帶有貶低意味的獞族,改為壯族。
壯族大多數的人口分布在廣西和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陜西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范宏貴、顧有識等著,1997,《壯族歷史與文化》。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2。 |
壯族同時也是一個跨國界、跨邊境的族群,在越南、老、泰國、緬甸,甚至印度,都有與壯族同屬於壯侗語族的族群。
壯族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在古代此族群曾被稱為越人,古代雲南與此相關的族群,在東漢到隋代曾被中國人稱為濮或僚,唐宋時被稱為僚,元、明、清到民國時多被稱為儂人、沙人、土僚、仲家等等。
楊宗亮,1999,《壯族文化史》。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頁1-2。 |
研究者范宏貴與顧有識等人認為東漢之前,西甌與駱越兩大族群分佈在今日壯族聚居的地區;東漢到宋代,有俚、烏滸和僚等稱謂;宋朝以後就出現僮人、土人、沙人、儂人、俍人等稱謂;到了清代與民國,中國文獻對本地土著之稱謂更加紛亂,有僮、土、儂、沙、俍、板、佯、銳、偏、代、僚、敏、伶、弄等數十種。
儘管中國官方在民族識別後確認壯族的族稱,但是各地壯族仍使用其自稱──有依照其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命名的,像是住在山谷的人自稱為「布弄」,種水田的人稱為「布那」,住在山林裡的人稱「布儂」,居住在村子裡的稱為「布板」或者「根板」﹔也有以其祖先原居地命名的,例如祖先原在廣西隆安縣遷徙到靖西縣,這群人就自稱「儂安」;或者乾脆強調自己土著身份,稱呼自己為「布拖」或「根拖」,其意思是土人或者本地人的意思。這些族群的自稱往往又和各地的方言有其對應性,也就是說自稱為土人者,是因為他們講的是土話,而那些從隆安縣移民過來的人,講隆安話。 |
|
|
|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編,2002,《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頁22。 |
|
范宏貴、顧有識等著,1997,《壯族歷史與文化》。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2。 |
|
楊宗亮,1999,《壯族文化史》。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頁1-2。 |
|
同註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