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弄 |
壯族的人口相對集中於廣西全境和雲南的東部,該區域內西北邊是雲貴高原的邊緣區,東南邊則是珠江流域上游之西江流域,其自然地理環境包括有石灰岩發達的石山地區,河流沖積的河谷平原,以及土山地區。
壯族是廣西的主體民族,所以有「漢人住街頭,壯人住壩頭,苗瑤住山頭」的說法,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也有「漢人住街頭,壯人住水頭,苗彝住山頭,瑤族住箐頭」的講法。
范宏貴、顧有識等著,1997,《壯族歷史與文化》。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1。 |
由此看來,相對於苗瑤,壯人住的地方接近水,但市場卻是由漢人所佔據。然而「壯族住水頭」的講法恐怕呈現的僅是部份的事實,或者說是某個歷史階段的事實。潘春見所研究的廣西貴港市閉村,位在西江流域之桂中盆地與鬱江平原上,便是名符其實「住水頭」的壯族。張江華研究廣西田東縣的隴人社會,便是一個四百年前由平地移居「弄」(也寫成「隴」或「龍」,地理學上稱為峰叢窪地)裡而形成的「新」社會,這裡用水困難,耕地有限,生活條件甚至一些生活習慣都和「住水頭」的壯族有所差異。此外,在壯族人數相對多的地區,卻又有漢人住
在高山地區的而被稱為「高山漢」的現象,由此可見有些地區漢人晚於壯人來到該地,所以只好落戶於高山地區。
|
峒 |
新作物的引進與灌溉系統的改良,把部分壯族人口推往石山與土山地區。玉米與甘藷在明代引進,到清代慢慢發展成為廣西山區的重要作物。
周宏偉,1998,《清代兩廣農業地理》。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頁171-178。 |
新作物的引進,把激增的人口,推往自然地理環境比較不適合種植水稻的石山地區。在水資源豐富的河谷地區,水稻為主要的作物。在石山地區,水源涵養與排泄不易,是易澇易旱的地區,耕種的水源仰賴天上下雨,又加上土地貧瘠,玉米取代水稻成為主要的作物,例如廣西平果縣的弄人(或稱隴人),就是生活在俗稱為「弄」的地區,過這種以耕種玉米為主的生活。在土山地區,可以仰賴泉水灌溉,像是廣西龍脊縣的
龍脊梯田,就是利用土坡的地形加上梯田式的灌溉種植水稻。
「弄」與「峒」,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顯示出壯人對自己所處之自然環境的分類。「峒dong,指山間平地,即四周有山嶺的小平原。… 一般峒稱為田峒,dong na。」
覃乃昌,1997,《壯族稻作農業史》。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75。 |
「地的耕作區稱為隴(弄),指石山中呈鍋底型的低窪地或者山谷,或者說雖然是山間平地,但只能種植旱地作物的地方。」
峒是壯語 的標音形式,方塊壯字的寫法是「」,唸,其原本的意思為山林,更進一步的指壯侗民族的村寨,因為壯族村落坐落在山林裡。後來峒所指涉的地方擴大了,可以包括村寨前後的田地,乃至於兩三個村所處的整個山谷中的平原區域。這樣一個區域又被稱為峒場。到了宋代,峒指的是比縣再低一級的行政單位,中國王朝給了當地土著的首領一個官名叫「知峒」,其下所領的人民叫做「峒丁」,於歷史文獻上出現了黃峒、峒蠻等詞。
覃曉航,1995,《嶺南古越人名稱文化探源》。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頁70-75。 |
|
|
|
|
范宏貴、顧有識等著,1997,《壯族歷史與文化》。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1。 |
|
周宏偉,1998,《清代兩廣農業地理》。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頁171-178。 |
|
覃乃昌,1997,《壯族稻作農業史》。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75。 |
|
同註3。 |
|
覃曉航,1995,《嶺南古越人名稱文化探源》。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頁70-7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