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壯語
大部分的中國語言學家,把壯語歸為漢藏語系,也就是認為壯語與漢語有同源的關係。壯語屬於漢藏語系侗台語族(Kam-Tai)台語支(另一說法為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其下又分成兩大方言區,壯語北部方言與壯語南部方言。南北方言之間最重要的區分是,北部方言沒有送氣音ph, th, kh,而南部方言有送氣音。南北方言又各自分成幾個土語區,土語區大致以河流做為界線,有些則與行政區劃重疊。北部方言又分成邕北、柳江、桂北、紅水河、右江、桂邊和邱北、連山等土語;南部方言又分成邕南、左江、德靖、文馬和硯廣等土語。
張均如等,1999,《壯語方言研究》。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頁29-30。 |
壯語究竟屬不屬於漢藏語系,仍是語言學界爭論的問題,這主要是牽涉到語言學家對壯語與漢語關係界定。李方桂基於侗台語族的一些特點,例如單音節詞根與有聲調等等的特點,主張侗台語族應歸屬於漢藏語系,但是白保羅在研究卡岱語群、台語、印度尼西亞語之間基本詞彙的同源關係後,卻否定了漢語與台語的之間存在的親屬關係。簡言之,認為壯語與漢語有同源關係的學者,是採取把壯語歸為漢藏語系,但是認為壯語與漢語只是採借關係而非同源關係的學者,則偏向把壯語歸類為澳泰或澳台(Austro-Tai)語系(白保羅的說法),或者把壯侗諸語言稱為Malayo-Sino(馬來-支那語),Malayo指語系(family),Sino指體系(system)。
梁敏、張均如,1996,《侗台語族概論》。北京市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 |
壯文
學界稱壯族文字為方塊壯字或古壯字,壯語叫這些字為 ,生字的意思。
倪大白,1990,《侗台語概論》。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頁378。 |
一般是用兩個漢字或漢字偏旁,模仿六書的造字法構成的。例如:運用形聲字的方法,創造出「那」字(必須造字,上為那,下為田),「那」為聲,「田」為形或意。根據歷史文獻、契約文書與碑文石刻,顯示出壯人最早使用這種文字的年代不晚於南宋朝。然而唐永淳元年(西元682年)的石刻《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則顯示出在宋朝以前,廣西的文人或壯人社會的高層,已經接受漢文教育並且熟悉漢字的使用。目前民間方塊壯字主要運用在山歌歌本、壯劇劇本、麼公經書的抄寫。
現代壯族文字是1950年代開始推行的拉丁化壯文。1952年語言學家到廣西進行壯族語言文字調查,1955年推出以武鳴壯話為標準音、拉丁字母為拼音基礎的《僮文方案》草案,並在壯語南北兩大方言區進行試點教學,到1957年批准為正式的壯文,開始壯文文盲的掃盲工作。
以武鳴壯話為標準的壯語,目前仍被用在電視、廣播與壯文刊物上。廣西衛視有壯語新聞節目的播出,武俠劇射雕英雄傳也嘗試用武鳴壯話配音播出,廣西人民廣播電台也用壯語播報新聞,目前仍發行的《三月三》雜誌,亦提供一個拉丁壯文使用者交流的平台。武鳴壯話在廣西德保縣推行得相對成功,其原因主要是拼音文字運用到當地盛行的壯劇劇本編寫與山歌歌詞紀錄。
以上資訊為與廣西德保壯族人廖漢波先生私下交流得知:廖漢波,70年代在德保縣城出生長大,母語是德保話(即府話,屬於壯語南部方言德靖土語,又他稱“佒府”或“儂府”,德保縣城以前是鎮安府衙府所在,故名)的縣城話和漢龍話兩种口音(其父母的母語),並通曉鄰縣靖西縣的佒話。目前在潛心研習壯族語言文化,並創造了一套適合南壯使用的拼音壯文,以彌補以北壯武鳴話為基準所創造的拉丁壯文在表示壯語南部方言時聲母韻母不夠用的缺陷。因為熱愛本民族文化,於2001年底開始創立了一個名叫「壯族在線」的網站,旨在促進壯族語言文化傳承發展,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各地壯人網上交流的一個平台,也是讓其他非本民族了解壯族的一個網絡窗口。網址為:http://www.rauz.net。 |
然而所謂的標準壯語,並不能真正推行到壯族的各個角落與各個層次的民眾,原因在於各地壯族的方言不同,南北方言區的壯人,本來彼此間溝通起來就有困難,所以他們不一定聽得懂武鳴壯話的新聞播報,更看不懂像英文般的拉丁化壯文。 |
|
|
 |
張均如等,1999,《壯語方言研究》。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頁29-30。 |
 |
梁敏、張均如,1996,《侗台語族概論》。北京市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 |
 |
倪大白,1990,《侗台語概論》。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頁378。 |
 |
以上資訊為與廣西德保壯族人廖漢波先生私下交流得知:廖漢波,70年代在德保縣城出生長大,母語是德保話(即府話,屬於壯語南部方言德靖土語,又他稱“佒府”或“儂府”,德保縣城以前是鎮安府衙府所在,故名)的縣城話和漢龍話兩种口音(其父母的母語),並通曉鄰縣靖西縣的佒話。目前在潛心研習壯族語言文化,並創造了一套適合南壯使用的拼音壯文,以彌補以北壯武鳴話為基準所創造的拉丁壯文在表示壯語南部方言時聲母韻母不夠用的缺陷。因為熱愛本民族文化,於2001年底開始創立了一個名叫「壯族在線」的網站,旨在促進壯族語言文化傳承發展,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各地壯人網上交流的一個平台,也是讓其他非本民族了解壯族的一個網絡窗口。網址為:http://www.rauz.net。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