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的差異
 
中泰兩國之間的傣族

  關於傣族史,學界上一直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對於傣族起源的看法連帶的影響到對於傣族王國的界定,更因此引發了南詔王國是不是傣族建立的爭論。這往往不僅是學術上的主張不同,更連帶有著背後的政治意涵;雲南的傣族與泰國在歷史上糾葛不清,與中國中央王朝間的關係也有爭議。



傣泰的王國歷史

  雲南的傣族與緬甸的撣族以及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都是屬於同一語族,在歷史上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約在西元九世紀時,居住在中南半島北部和雲南南部邊沿一帶的撣泰各部,曾經互相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強大的王國,以抵抗來自中南半島南部的吉蔑人(柬埔寨人)的侵擾。西元八五七年,暹羅(泰國)北部的泰人擺脫吉蔑人的控制而得到獨立,緊接著在今泰國清邁境內出現了一個號稱蘭那國的泰族王國;其他在今寮國境內與緬甸越南北部等地的泰族也都紛紛建立一些小王國。上述這些大大小小的王國,為了共同抵抗吉蔑人的侵擾,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王國,稱為庸那迦國。與庸那迦國出現的同時,西部的傣族地區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在西元十一世紀時,這個地區內出現了一個由四個部落聯盟所組成的聯合王國,稱為憍賞彌國。 憍賞彌國的區域北抵騰衝,西域伊洛瓦底江,南及湄南河上流,東與庸那迦國相鄰。


  庸那迦國建國後,在西元一一八零年,西雙版納出現了一個「景龍金殿國」,也就是泐國, 是一個名叫叭真的傣族首領所建,在西雙版納傣族歷史上,他是第一代的召片領, 也是第一個在西雙版納建立統一政權的人。在西雙版納境內,從來就是若干傣族部落各自據地而居的,叭真征服或聯合了境內各部落而組成聯盟,他是聯盟的首領,並保留各部落內部原有的組織。泐國有自己的史書-泐史,泐史記載叭真於一一八零年入主泐,十年後方建都于景蘭(即今景洪)。到此時原本庸那迦王國的盟主國蘭那國才公推叭真為大首領,泐國也與庸那迦國結合,成為庸那迦國北部的中心。



傣族與泰國的歷史糾葛

  根據泐史的記載, 叭真征服了今天東南亞北部各地,把位於蘭那(即清邁)封給長子,把佬(今寮國)封給三子,把西雙版納分給四子;與西雙版納的傣族有聯盟關係的主要是現今北泰與東北泰, 而非以曼谷為中心的古邏王國。暹邏在十九世紀末期解除了北泰與東北泰之非曼谷系統諸王子的權力,勢力也直接擴張到西雙版納的南面。泰國人相信泰族歷史可追溯到南詔建國時期,南詔王對於泰人如同黃帝對於漢人一樣,已經神話化並從而內化成一種祖先的認定。「『南詔是泰人故國,西雙版納為泰國故土之一』的想法已內化成泰人的普通常識」(謝世忠 1993,頁76)。泰國人認為今天散在雲南極南邊各地的傣族,是當初他們祖先離開雲南時所留下來的同族人。因此當一九三九年暹邏將國名改為泰國,即泰人之國,隨即便聲稱西雙版納為其失去的故土,號召雲南的傣族起來響應。但傣泐人並不為所動,一方面是因為泰國空投至西雙版納的宣傳品是以傣泐人看不懂的暹邏系統泰文書寫,另一方面則由於戰爭的因素使得雙方的緊張關係達到頂點。不過現在對西雙版納的傣族而言,傣族對泰國的想像是建立在彼此語言、文化上可溝通的北泰身上,擴及到整個泰國,暹邏的負面形象已成過去。



學界上關於南詔王國的爭議

  泰國學者認為唐朝時期在中國雲南的南詔王國是泰族所建立的,泰國的中小學課本描述著泰族先王如何建立南詔王國,又如何被中國人驅趕,而從祖先發源地雲南被迫南遷至今天的中南半島。中國方面的學者則大力撻伐「南詔王室泰族說」為無稽之談。南詔是泰族建立的獨立王國這種說法是西方學者與泰國學者的主張,他們認為今天組成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和雲南境內的傣族,緬甸的撣族都是同族;這一民族原本住在中原及長江流域,受到漢族壓迫遷居到雲南,在雲南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南詔後改為大理國,十三世紀被蒙古忽必烈滅亡後,才遷徙到滇、緬、泰沿邊地區,尤其是大量遷入暹邏成為其主體民族。中國學界對於南詔的族屬雖尚未有一致看法,但所爭論的是白族或彝族,而一致認為南詔王室及其主體民族都不是傣泰族群。


  第一位提出南詔王國泰族說的學者是英國倫敦大學的Lacouperie,在其所著「撣族的起源」(The Cradle of the Shan Race)一書中所述;之後美籍牧師William Clefton Dodd所著的「泰族」(The Tai Race)直接把南詔說呈暹邏的前身;後來由英人W.A.R.Wood所撰寫的暹邏史講述泰族古代史時,論及的是哀牢史與南詔史。中國學者則大力駁斥這種論點,除了強調傣族自古以來及歸附於中原的中央王朝之外,並從古籍上的記載一致認為南詔非傣泰民族所建立的(關於中國史學家對南詔的探究請見本網站中白族的討論)。
 
 
此處由傣泰民族建立的憍賞彌國與一般考證在印度的憍賞彌國是不同的王國。
一五七零年泐國第二十一任國王將全境分為十二個匯集並提供貢賦的行政單位,傣語稱為Panna。自此泐國又稱Sipsong(十二之意)Panna,即西雙版納(見謝世忠 1993 ,頁91)。
召片領,意為廣大土地之主,本來泛稱地方上的部落酋長,後專指西雙版納最高統治者,即指元朝所封的徹里總管,明清兩代所封的車里宣慰使。在召片領統治的土地內,分為二十多個,各皆有固定的勢力範圍,並有世襲的酋長稱為召
泐史是用傣文記載的史書,由李拂一先生1947年譯成中文在雲南昆明出版,又於1983年在台灣再版。
在討論傣泰關係時,需先把北泰(以清邁為中心)和東北泰(被稱為I-san的地區),與典型的泰人區(以曼谷為中心,舊稱暹邏)做區辨。清邁的泰族語言文字、信仰儀式等均不同於曼谷暹邏人;而I-san的主要居民為寮族。十九世紀末葉之前,北泰與東北泰地區分別存有數十個獨立或半獨立的王子國,後來曼谷王朝發展國族-國家的意圖,才把此兩區域納入暹邏統治。
 
歷史、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