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爭 雲南傣洒人的家神
 
  一般提到雲南境內的傣族,最先想到的是西雙版納的異國風情,亦即具有東南亞風味的服飾與信仰。凡是傣族則信仰南傳佛教,是中國學者對雲南傣族的普遍認定;儘管如此,內地卻有一群不僅自稱傣,官方也列為傣族的人;他們不信佛教村子裡也沒有佛寺與僧侶。不過在整個傣族的概括範圍下,信佛教的傣族仍是占大多數,因此提到傣族也會馬上令人聯想到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傣族


俗尚佛教,寺塔遍村落,且極壯麗,自緬甸以下,惟事佛誦經,凡有疾病祝佛,以僧代之,或一年二年三年,募人為之。引自《西南夷風土記》


  佛教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孟連、景谷、雙江、耿馬等傣族地區相當普及,基本上每個村寨都有佛寺。傳入傣族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小乘佛教。在西雙版納稱為「菩塔沙沙納」,德宏地區稱「菩塔帕沙」。傣族地區的佛教分別暹羅(今泰國)、緬甸傳入,從暹羅傳入西雙版納的時期約在西元十四世紀下半到十五世紀上半,而佛教從緬甸傳入德宏傣族地區時期應當稍晚於西雙版納。西雙版納的佛教有「擺壩」與「擺潤」兩派,「擺壩」教律較嚴「擺潤」紀律鬆弛;德宏地區則有四個不同的派別,不同派別之間不僅僧侶戒律各不相同,信徒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有殊異。西雙版納、孟連等地以戒律較寬鬆的擺潤派為主;德宏大多數的人屬於擺總派,戒律較其他左抵派等寬鬆許多。


  佛教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孟連、景谷、雙江、耿馬等傣族地區相當普及,基本上每個村寨都有佛寺。傳入傣族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小乘佛教。在西雙版納稱為「菩塔沙沙納」,德宏地區稱「菩塔帕沙」。傣族地區的佛教分別暹羅(今泰國)、緬甸傳入,從暹羅傳入西雙版納的時期約在西元十四世紀下半到十五世紀上半,而佛教從緬甸傳入德宏傣族地區時期應當稍晚於西雙版納。西雙版納的佛教有「擺壩」與「擺潤」兩派,「擺壩」教律較嚴「擺潤」紀律鬆弛;德宏地區則有四個不同的派別,不同派別之間不僅僧侶戒律各不相同,信徒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有殊異。西雙版納、孟連等地以戒律較寬鬆的擺潤派為主;德宏大多數的人屬於擺總派,戒律較其他左抵派等寬鬆許多。


  佛教在傣族地區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是支配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小孩子一出生即注定身為佛教徒,名字是佛爺取的,結婚、喪葬、生病、建房等都要請佛爺來誦經;傣文的學習在佛寺,傣人的經濟開支大部分也用在供佛上。信仰佛教的傣族地區,男子在一生中要過一段時間的僧侶生活,如果男人沒有當過和尚,便被視為生人或者沒有教化的人而受到歧視。因此傣族的男孩到了六七歲時,都要到佛寺當小和尚,時間可長可短有的只當半年或一年,有的則到了十七八歲才還俗。由於出家當和尚只是履行宗教義務和便於學習傣文,因而還俗的為多數,終身為僧侶的只是極少數。



賧佛

  信仰佛教的傣族認為人要消滅苦因斷絕苦果必須要「賧」,即行善、布施、修來世。傣語中凡是用錢物對佛貢獻或齋僧都稱之為賧;多做「賧」也就是積善,因此常見傣族不惜花費鉅資做賧。賧佛就是做佛會,在傣族地區經常舉行;某寺賧佛,鄰近數十里村寨中人都前來赴會。每年有固定的日子做賧,私人敬佛時可以臨時做賧,要追念超渡祖宗也可以做賧。每做賧不論大賧小賧都有不少人來湊熱鬧。賧可大致分為五種類型:一是抄寫經書送到佛寺敬獻給佛,也就是多出版佛書宣傳教義,此稱為賧坦。第二種是將食物送到佛寺給僧侶享用,或施捨給貧困者,稱為賧豪。第三種是賧錢稱為賧恩,也就是自願拿出金錢做善事或救濟窮人。第四種稱為賧宰賧亮,意為盡心盡力,也就是說當人沒有任何物質去敬獻佛或幫助他人的時候,則用自己的心力盡量去幫助他人。最後一種賧帕,即縫製袈裟獻給僧侶。



做擺

  在德宏地區則有做擺的儀式,做擺就是積功德,在當地凡傣族都希望能做一次擺,不論男女只要稍有儲蓄便不惜全部用來做擺。對他們而言做擺是供佛的最大功德,而且做過擺之後可以獲得「帕」的稱號,即佛門弟子之意;這在傣族人心中是最好的稱號,也是一生中期望的理想,有了此稱號在村寨中便會有較高的地位。做擺前要從緬甸購得石或木雕的佛像一尊或數尊,製作精美的佛幡及佛傘等物,並出錢請和尚抄寫經書;最後搭一間臨時小屋把所有準備的東西供奉屋內。做擺之日殺牛屠豬遍邀親友來家宴集,同時請和尚誦經,宴客一至數天。誦經完把小屋中各樣物品全部送到佛寺中供奉,功德便算圓滿,做擺也算完成。即使沒錢做擺獲得「帕」的稱號,也要做「擺帕」,即貢獻佛經取得佛名的活動,請村寨的男戶主來吃一頓飯,飯後將佛經送往庄房(即佛寺),即可得到「坦木」的稱號。擁有佛號的人在介紹自己的名字時都會自豪地把「帕」或「坦木」加在名字之後。


  第一位提出南詔王國泰族說的學者是英國倫敦大學的Lacouperie,在其所著「撣族的起源」(The Cradle of the Shan Race)一書中所述;之後美籍牧師William Clefton Dodd所著的「泰族」(The Tai Race)直接把南詔說呈暹邏的前身;後來由英人W.A.R.Wood所撰寫的暹邏史講述泰族古代史時,論及的是哀牢史與南詔史。中國學者則大力駁斥這種論點,除了強調傣族自古以來及歸附於中原的中央王朝之外,並從古籍上的記載一致認為南詔非傣泰民族所建立的(關於中國史學家對南詔的探究請見本網站中白族的討論)。



佛名

  傣族民間大都是沒有姓氏的,有姓氏的只限於土司貴族和幾家漢化很深的人。常見的傣族土司及貴族的姓氏有刀、多、放、罕等。傣族沒有姓但有名,且名不只一個,而是隨著年歲、生活、事業之變動而有不同的專名。一個傣族男人的一生通常有五個隨生活階段改變而有的名字。乳名,初生的孩子必請佛寺裡的大佛爺命名,這一名字可以用到十歲前後送入佛寺當小和尚時為止。和尚名,傣族男子到了十歲左右,必送到佛寺做幾年的小和尚,這時乳名便廢而不用,由老和尚另取一和尚名。還俗名,做了幾年和尚,除了少數自願終身作和尚者以外,一般都還俗回家,娶妻生子,這時不能再用和尚名,另取一還俗後的名字。父母名,結婚生子作了父母,又改用作父母特有的名字。官名,如果做了頭人、村長、宣慰署裡的大小職官,則以前各種名字都廢而不用,以所任的官名成為自己的私名,官職變動自己的名字也隨之變動。女子因為不入佛寺做和尚,也不當職官,所以沒有和尚名、還俗名與官名;一生只有兩個名字,自出生到出嫁生子這一階段用乳名,生子後至死用母名。



佛事以外的宗教活動

  上述信仰佛教的傣族地區,儘管佛教融入傣族生活當中,但仍保有傣族原有的祭神獻鬼的習俗;而內地未接觸佛教的傣族更是充滿著鬼神崇拜的風俗。西雙版納及其相鄰的地區有諺云「父母死當家神,寨子首領死當寨神,的首領死當神」。神,傣語稱為「色」或「丟拉娃」,後者為巴利語,但由於佛教的傳播而通用,因此在信佛的傣族地區通稱神為「丟拉娃」,而在沒有佛教的紅河傣族則仍稱為「色」。但傣語中神鬼「披」常混用,如寨神可以稱為「丟拉娃曼」、「色曼」或「披曼」。



神寨神的祭拜

   傣語「」一般均譯為地方或壩子之意,在傣族歷史上指大於「曼」(村寨)的地域組織,一個壩子之內也可能有兩個以上的並存。 大多數神的來源都十分悠久,如景洪所供奉的神之首「披召法龍」,據說就是最早追金鹿來到西雙版納,開闢這塊土地的傣族首領叭阿拉吾;而遮和景真共同祭拜的神「真悍」,一說就是西雙版納第一代召片領叭真。祭拜神一般是一年一次,也有相隔三四年才祭一次,有的大神甚至隔九年才祭一次。西雙版納與德宏地區儘管普遍信仰佛教,但仍祭拜神寨神;西雙版納在祭拜神時佛寺僧侶不許外出,門要插上「達遼」嚴禁外人進入。


   每個神,每個村寨則有寨神。寨神通常是以樹木為象徵,用石頭或土堆圍住以為標誌,或設置小屋供奉寨神;平常村人不會靠近嬉戲甚至不許婦女接近。祭寨神是全村性的集體活動,寨神的數量,祭神的時間與次數隨地區與村寨各有不同。當一個傣族村寨進行祭寨神的儀式時,外人是不可以進入的;村人會用竹子編的「達遼」封住寨子路口。 寨神只為本寨人所供奉,與佛教的普遍性不同,幾個村寨可以共有一間佛寺,共同舉辦佛事活動,但不同村寨的寨神則各自祭祀。通常傣族人會說寨神是最早創建本寨的首領,但有的負責供奉?神的村寨也會以該?神作為寨神。


   紅河一帶不信佛教的傣族僅有祭寨神活動,神的祭祀似乎只在傳說出現; 由於當地常稱呼傣族的祭寨神活動為「祭龍」或「祭龍樹」,因此常把傣族的祭寨神活動與苗族的祭龍以及彝族的選大樹代表山神祭祀混為一談。實際上紅河上游傣族的祭龍是專指祭寨神活動,可能因為寨神以樹木為象徵,也因此容易與苗族與彝族的自然崇拜相提並論。祭拜寨神一般每年有兩次較隆重的祭祀,多在農曆二月和六月;除此外還會有幾次比較小規模的祭祀,但這隨寨神的數量與不同村寨的習慣又有所不同。


   雖在紅河地區已不見神祭祀,但在西雙版納與德宏地區也越來越少舉行神的祭拜活動;而祭拜寨神的活動倒是普遍的,紅河地區的傣洒村寨有的甚至一年要祭四次寨神。寨神保護整個村寨,與村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因此對於寨神的祭祀也是謹慎為之;當有人因婚姻或各種因素搬進村寨時,必須要跟此村的寨神報告,同樣的當有人搬離村寨時也必須祭祀寨神以告知。



祭儀專家

   在西雙版納稱呼常年供奉神並主持神祭祀的祭儀專家為「波莫」,而常年供奉寨神並主持寨神祭祀者則稱為「波莫曼」,又稱為「召色」或「召曼」。 兩者職位多半世襲,指揮祭祀時的分工和祭品的分配。出現斷代需要重新選人時,每戶男性家長將自己的一件衣服送至寨神樹下,由前任召色將每件衣服的重量秤出並加以記錄,之後放在供桌上率眾人跪下,寨神降旨意於被選中者的衣服上,之後再複秤並對比前後兩次的重量,以突然增加重量最多者為神選。有的村寨「波莫」非世襲而以神卜方式決定;由各戶家長抓米,以連續三次抓雙數者為神定。


   有的地區在祭寨神的時候不准女子接近,寨神樹更是不讓婦女知道;寨神神的公共性祭儀,雖以整個村寨為單位,但仍是以村中男性為主,不管負責祭拜的祭儀專家或是參與祭拜活動的村人。但在不信佛教的紅河傣族地區,卻可見女神或寨神,主祭者也以女性為主;如在金平與元江等地神與寨神傳說多為女性,主持祭神寨神事務的則以女巫為主(朱德普 1996 ,頁319)。除了負責神寨神祭拜的祭儀專家之外,在紅河傣族地區普遍可見一種女性祭儀專家稱為「雅莫」,漢人稱之為「白馬」。當地的傣族村寨中多多少少都會有幾位雅莫,日常家居生活中的叫魂、看病、婚喪嫁娶、出門遠行,包括孩子上學都要請雅莫念經作法。雅莫多為女性,常常是突發疾病又莫名其妙痊癒,便自號為雅莫。由於當地傣族相信自然界的神鬼,不管個人或村寨發生何事都需要透過雅莫與神鬼打交道。
 
 
以舊時的行政區劃分來說,「」是宣慰使的議事庭所轄的下一級行政單位,西雙版納共有三十多個以下為「播」或「隴」,每「隴」又下轄幾個「火西」,火西之下才為村寨。
德宏、臨滄至紅河上游一帶,的鮮明地域性的地界已打破,也沒有如西雙版納那樣手門之說,在新平縣的傣族神祭祀是只有名卻無實。
「達遼」是竹子編的一種六角形,主要是用來防鬼;傣族常編制「達遼」掛在門上以防不好的東西進入,在宗教儀式中也常用到「達遼」驅鬼。
「由於紅河上游這一區複雜的歷史原因,特別是明、清以來這一帶傣族土司區都已改土歸流,所以祭神在多數地區早已不存,但其歷史上的神崇拜遺跡依然可尋」(朱德普 1996 :309)。
「召色」直譯為神主之意,「召曼」則是寨主,但並不負責村寨的行政事務。
 
歷史之爭 雲南傣洒人的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