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依據哀牢山區普遍流傳的傳說,哈尼族認為他們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遙遠北方江邊的“惹羅普楚”、“努美阿瑪”平原,而後逐漸向南遷移,中途在“谷哈”(昆明)停留,然後又分別南下至景東、新平縣西部、鎮沅、景谷和建水、石屏、蒙自,繼而到元江、墨江、紅河、元陽、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
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哈尼族簡史簡志合編》,1964:11-13。 |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起源傳說版本,在墨江和紅河地區,有傳說哈尼族來自江西、貴州與北京,另外,紅河州元陽縣則有哈尼族源自南京的說法。
一些中國學者從語言學觀點來推論哈尼族群起源,他們認為同一語支的各民族之間會有淵源關係,所以推論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的哈尼族,與同樣屬於彝語支的彝族、拉祜族、納西族、僳僳族等民族有相近的族源關係,並進一步推論這些族群都是源自古代羌族部落。採此觀點的學者們認為哀牢山區哈尼傳說中的北方江邊的“惹羅普楚”“努美阿瑪”平原就位於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和雅礱江、安寧河流域。
除了傳說與語言學式的推論,漢族的文字記載是另一條可供我們追索哈尼族過往事蹟的線索。中國學者認為書寫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是最早記錄哈尼先民的史籍,「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狐狸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入于渭,亂于河。」書中記載的「和夷」即是現今的哈尼族,並推論當時哈尼居住地就是在現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在唐朝初年,哈尼族已經從四川分別以正南、東南、西南的遷徒方向,移居入滇,而分布在烏蒙、六詔、哀牢山區。
南詔國時期,和蠻(哈尼)直屬南詔,與滇東北和滇南的彝族一起,被稱為「三十七部」。
嚴汝嫻,〈哈尼族簡介〉,《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1982:1。 |
西元七、八世紀間,滇東南六詔山區相繼出現和蠻大首領。西元十世紀中葉,南詔舊臣段思平在三十七部的支援下,建立大理段氏王國。段氏政權建立後,分封「三十七部」領地與封賞,並赦其徭役,各部奉段氏為共主,實際上是各自為政。
在中國史家的描述中,歷史上的哈尼族是個曾經擁有極大政治勢力的民族。「三十七部」中的因遠(居今元江、墨江)、思陀(紅河)、溪處(元陽、金平)、落恐(綠春)、維摩(丘北、瀘西、廣南)、強現(文山、硯山、西疇)、王弄(馬關、屏邊)等七部地區是和泥聚居區或與其他民族雜居地。位於紅河以西六詔山區的「強現部」後來統一了六詔山區的維摩部、王弄部,而強現首領龍海基在宋皇佑時(1049-1054年),因為為宋將向導引路有功,受宋朝誥命,世代領有六詔山區,其版圖南與交趾(越南)接壤,境內有四條水道可通過南海,可與交趾各國交通。「三十七部」中的因遠、思陀、溪處、落恐部分布於哀牢山區,其中以因遠部最為強大,建立「羅槃國」,領地包括現今哀牢山東麓的元江縣和西麓的新平縣西部、墨江縣、鎮沅縣、普洱縣、思茅縣、江城縣及蒙樂山的景谷縣東部等廣大地區。
13世紀中葉元朝統治雲南,在安南(馬關)設立萬戶府,六詔哈尼首領龍氏一度被授為總管,管轄紅河以東到滇東南的黔、桂邊境。在紅河以西的哀牢山區,元軍征服了羅槃國,在當地設置元江萬戶府,在思陀設置哈泥路,在落恐及溪處分別設立正副萬戶府等統治機構,以和泥原來的首領為土官,分別直隸於雲南行省。之後經歷三次哈尼起兵反抗,元朝廢除元江、落恐與溪處等萬戶府及思陀和泥路,另外設置元江軍民總管府隸雲南行省,統轄各部,之後又改為元江路來加強統治。
明朝初年,哈尼族與彝族在雲南、貴州交界的烏蒙山區仍有著統治首領的地位,
中國史學家認為哈尼族與彝族有緊密關係,都是古代羌族部落,在唐朝時被統稱為烏蠻。 |
至於在哀牢山區,明朝設置多個隸屬臨安府的長官司,來進行間接統治,多名長官司主官為哈尼人。
明代積極開發雲南,實行「衛所屯田」,將大量中原漢族移居至六詔山區,廣置軍屯、民屯,為鼓勵農墾,還對率領眾人開辟山區,擴大耕地面積的哈尼首領授與官銜,世代領有其所開辟之地。此外,明朝政府在滇中哀牢山區積極開發驛道、航道等交通設施,促成哈尼地區商業貿易發展。明初,各地哈尼土官向中國朝廷獻貢品,自此,各地哈尼土官按期向中國朝貢,也有土官接受明朝賜受漢姓。文教方面,明太祖以儒學為治邊之道,已有哈尼土官遣送子弟入國子監,接受漢族儒學知識。
清初,哈尼各部曾聯合附近彝族舉行反清大起義,失敗後,由於六詔山區的各部土官是反清主力之一,清廷趁機在這一帶施行改土歸流,
廢除世襲的土司,改為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 |
因遠、馬龍等地的土官也相繼被廢除,改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治理,至於紅河南岸的思陀、溪處、落恐等地的土官則不變動,仍然因襲土司舊制。
嚴汝嫻,〈哈尼族簡介〉,《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1982:1-2。 |
清朝時,因為漢人、苗、傜、儂人、沙人等民族大量遷入,而且經歷清初的鎮壓屠殺,哈尼族在六詔山區的人口比例逐漸下降,歷史學者推測之後六詔山區存留的哈尼族逐漸融入他族或者遷往哀牢山區,自此,六詔山區(紅河以東)少見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紅河以西的廣大地區。
歷史學家將哈尼族描繪成不斷遷徒、具有政治勢力的民族,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因為中國政府民族識別工作的需求,而啟發進行的哈尼族社會文化調查,民族學者卻為我們呈現出另一種與史家觀點不同的哈尼民族面貌。在民族學者的描述中,現代哈尼族是注重環境和諧、強調村寨獨立性與穩定性的定居民族(請見下節「文化特徵」)。儘管兩種不同的學術技藝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哈尼面貌,卻是異常符合主流的具有政治性格的學術觀點:從游牧遷徒到定居農耕、從過去的流離失所到現代的和平穩定的社會進化觀。
|
|
|
 |
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哈尼族簡史簡志合編》,1964:11-13。 |
 |
嚴汝嫻,〈哈尼族簡介〉,《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1982:1。 |
 |
雷兵,《哈尼族文化史》,2002:36-7。 |
 |
雷兵,《哈尼族文化史》,2002:38-9。 |
 |
中國史學家認為哈尼族與彝族有緊密關係,都是古代羌族部落,在唐朝時被統稱為烏蠻。 |
 |
廢除世襲的土司,改為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 |
 |
嚴汝嫻,〈哈尼族簡介〉,《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1982:1-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