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滇省苗人多居於山區或半山區,以農業為主,過去苗族多採用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了不耗盡土地的生產能力,一塊新開墾的土地,約用四、五年後即休耕,到別處另覓荒地開墾耕作,因此經常遷徙搬家。1949年後,陸續實施各種集體政策,管制人口流動,1980年代後,實施家庭聯產承包制,每戶居民依其人口分配土地,多數苗族名義上已較少四處搬遷。
苗人因居於山間,耕地主要是山地或旱地,通常只有水資源充足的苗寨,才會有水田,利用春夏間雨水充足的季節,種植水稻。山地或旱地多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除了種植玉米、旱稻等糧食作物外,也會種植一些豆子、苧麻、喬麥。苗人日常生活雖多以玉米粉摻雜少量稻米煮成的包谷飯為主食,但並非苗人喜食又乾又硬的包谷飯,而是因為旱地種植玉米的產量遠高於種植旱稻的產量,若將全部的旱地改種旱稻,稻穀的收成恐將不足一年所需,因此,苗人通常會將三分之二以上的旱地用來種植玉米,僅有三分之一用來種植旱稻,而也只有富裕的人家,才吃得起白米飯,貧窮的人家就只吃得起包谷飯。除了糧食作物以外,苧麻和豆子也是每家必定要種的農作物,苧麻是織布製衣的原料,豆子則是用來作苗家招待客人的名菜-「菜豆腐」。
對苗人而言,栽種玉米或稻穀這類的糧食作物,是必須要謹慎小心的。通常在春節前就要先整地、犁地,開春後雨水充足之時,還要選個好日子播種,一般都選在屬龍、屬狗、屬猴的日子播種,表示日子硬,栽下的莊稼就可以抵禦一切天災。有些地方,還會在播種後祭拜田公地母,請求照顧地裡的莊稼。從播種後到收成前,村寨內各家戶還會定時舉行的祭龍或祭山神或祭火神等儀式,祈求龍王、山神、火神等自然界的神祉,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七、八月間新包谷收成或九、十月間新稻米收成後,都要舉行祭祖嘗新的儀式,請祖先回來品嘗今年的新收成的糧食,沒有祭過祖先的新米或新包谷是不能先吃的,有些地方祭祖嚐新的儀式還要選日子殺雞,請祖先回來吃飯,頗為複雜﹔有些地方,就只是在新米或新包谷煮熟的第一頓飯,喊祖先回來吃飯,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必須是由家中最年長的男性家長,負責喊祖先回來吃飯。種豆相對而言,就不那麼講究,通常是利用糧食收成後新米整地播種前的兩、三個月,種植一些豆子,若是水分充足,豆子豐收,那麼這一年就有很多可口的菜豆腐可吃,若是遇上乾旱,豆子長得不好,就也只能少吃一點菜豆腐,倒也不至於影響生計。
一般而言,苗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參與稻穀、玉米或豆子等作物的種植與收成,但是,苧麻這種農作物,從種植、收割、切麻、績麻、紡麻、牽線、織布、臘染、刺繡、直到作成衣裙,就純粹都是女人的工作,全都是依賴婦女用農忙剩餘的時間來完成,也因此,在苗寨裡,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婦女們一邊聊天一邊績麻、牽線、刺繡,站著也要績麻,坐著還要刺繡的景象。
苗人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以自給自足為原則,有多餘的糧食,或是自家種的蔬菜、養的雞豬,才會拿到市場上賣,換取一點現金。不過,當高價值的經濟作物被引進時,還是會有不少苗人願意冒險嘗試種植新的作物,這些願意冒險嘗試種植新作物的家戶,通常也是村寨中較富裕的幾個家戶,只有這些富裕的家戶,才有錢投資新的作物,萬一不成功,還尚不致於餓肚子,貧窮的家戶,就只求溫飽自給自足而已。以我所熟悉的滇東南為例,過去二、三十年間,地方政府一直十分積極推廣栽種經濟作物,如90年代初期雲南省紅塔山集團的經營成功,括起整個滇東、滇東南地區種植煙草的風氣,幾年之間,各村各寨都在種植菸草、蓋烤煙房,著實增加了不少經濟收入,90年代末期,菸草的需求銳減,菸草也種的少,烤煙房也早就廢棄不用了。文山州種植三七開始的很早,約在1970年代,就有許多栽種三七成功致富的例子,以往因三七的種植技術較為複雜,投資成本也高,種的人不多,1990年代以後,種三七的人大量增加,文山州適合種植三七的土地,幾乎耗盡,許多商人到紅河州來尋覓新的土地種植三七。三七是一種高經濟價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需種植在高冷濕寒的山上,但又不能太冷太濕,文山州、紅河州兩地,屬亞熱帶氣候,苗人所居的山谷,土壤、氣候皆適宜種植三七,許多苗人也開始學習栽種三七。不過,種植三七畢竟不如種植菸草容易,冬季的時候開始搭棚架、栽三七,每隔幾個月要施肥、除蟲、除草,三年才得以收成,收成後的土地,也會因地力耗盡必須休耕五年。三七的價格雖高,風險也很高,雖然如此,不少苗人只要有機會,經濟狀況許可,還是會願意冒險嘗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