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永章(2002:4-12)則認為,盤瓠神話在現今的瑤、畬、苗社會中普遍流傳,因其皆為「盤瓠之種」。但我以為,古籍中的「盤瓠之種」,本為中原對於南方多元人群的某一泛稱,用來指涉現今特定民族單位人群的祖源,不但不甚明確,並易於倒果為因。否則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以同屬於「盤瓠子孫」的人群(同上:12),現今卻未流傳「盤瓠傳說」的社會(布依族、彝族等)作為反證。但是在浙江、福建兩省地區的畬族,的確有以文字形式記載的盤瓠神話,結合系譜的紀錄,講述畬族姓氏的來源與人群的組織(竹村卓二1986[1981]:250-2)。 |
 |
「飄遙過海」的故事是一個與盤瓠神話相聯繫的「逃難」傳說,目前主要以口傳形式流傳,與主要以文字形式留存的《評皇券牒》(參見黃鈺輯注 1990),形成鮮明對比。「飄遙過海」講述,遠古時代原居於「桃源洞」(有說是湖南千家峒、有說是南京十寶殿)內的瑤人,為逃避漢人官員的侵逼,乘船渡過洞庭湖,不料風雨交加,七船人翻覆了四船人,直到各姓瑤人分向始祖盤瓠(盤王)祈求,允諾上岸後供奉豬隻祭祀後,餘下的三船瑤人才得以平安到岸(竹村卓二1986[1981]:270-295,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 1985:49,蒲朝軍、過竹 主編1992:330-2、355-368,黃鈺、黃方平1993:71-2,喬健1999:57-62)。 |
 |
「大堂願」和「小堂願」的區分,主要是盤瑤對於神明區分有「大堂神」與「小堂神」兩類,差別則在神明擁有多少「份」的 peŋ33 tau42(兵頭;peŋ33 兵,tau42 頭)。還願時,若需懸掛「大堂神」像,則為「大堂願」;反之,則為「小堂願」。神明方面,屬於「大堂神」的有「王母娘娘」、「鄧關元帥」、「趙馬元帥」、「唐葛周三將軍」、「李天師」、「張天師」、「左地府」、「右地府」、「太清」、「玉清」、「上清」、「大海番」、「聖主」、「玉皇」、「十殿冥王」等;「小堂神」則有「太尉」、「總聖」、「閻王」、「五顯」、「行司」等。 |
 |
又可稱觀音願、清醮良願。 |
 |
小良願又可稱為小位簿書良願或盤王小願。在口語上人們會以 lai31 an24(午飯)來說明,指的是做這個儀式只要吃一頓午飯的時間就夠了,意在形容此一儀式不是大儀式,時間花費不多。 |
 |
黃方平在〈過山瑤支系姓與亞姓習俗文化剖析〉(1994:143-151)一文中,以環境適應的觀點看待瑤族亞姓文化的出現。不同亞姓在還願祭品上有著明顯區別,而瑤族的「同姓」婚姻也只在不同亞姓之間進行(頁147-9)。竹村卓二(1986[1981]:190-8)則以泰國北部過山瑤的田野材料,在龍巴德(Sylvia J. Lombard)和柏內爾(Herbert C. Purnell)的基礎上(1968:329-331),論述瑤族亞姓與婚姻和祭祀的關係。凡是同姓結婚的事例,都只是在不同的亞姓之間才會發生(頁197)。而亞姓組織在以祖先祭祀為中心的禮儀系統中,起一種規矩和制約的作用。且各亞姓都有其獨特的祭祀形式(頁195)。 |
 |
昌子中的趙昌又可稱為趙段,鄧昌稱為鄧段。在此要特別說明,瑤族各姓及其與亞姓的分類名稱,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差異(參見竹村卓二1986[1981]:190-5,黃方平1994:147)。 |
 |
關於此一區域的鄧、馮、陳、黃各姓,是否在還願上也有更細緻的差異,尚待日後更深入的田野調查方能確定。 |
 |
廣西田林縣盤瑤還大排願(一) |
 |
廣西田林縣盤瑤還大排願(二) |
 |
廣西田林縣盤瑤還大排願(三) |
 |
廣西田林縣盤瑤還大排願(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