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此一部份的內容將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利周瑤族鄉凡昌村偉好屯盤瑤村寨的田野材料,佐以部分相關二手文獻,針對「還願儀式」、「姓氏制度」與「婚姻交換」之間相互關涉的層面,進行描述與探討。現今對於瑤語支瑤族的還願儀式,多認為其產生自盤瓠的圖騰崇拜,瑤族藉此體現族群的主體性。而中國官方也以之作為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盤王節」的節慶內容。
這種解釋與現象相當廣泛地存在中國大陸學者的著述裡,在此僅提出幾個較具代表的資料作為參考:李紹明等主編1998:172-200,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1990:118-9,容觀敻1992:39-43。 |
但在日常生活裡,盤瓠神話與還願儀式,卻不僅只有族群認同或文化標籤的意義。盤瓠神話透過還願儀式生動的展演,鮮活地存在於瑤人的社會行動中,不但是其慎終追遠、完成誓願的表述,他們更藉由儀式的「差異」,創造人群範疇的「差異」。組織人群的「姓氏制度」在這裡便不能由漢化的角度來解讀,而應視為一種「共享特定儀式形式」的群體。我們以「亞姓」群體稱之。從盤瑤所實踐的婚姻交換裡,可以發現「亞姓」才是真正的外婚單位。透過實際的系譜資料,我們對於盤瑤如何以「亞姓群體」作為單位進行婚姻交換,將有更清楚的認識。
|
|
|
 |
這種解釋與現象相當廣泛地存在中國大陸學者的著述裡,在此僅提出幾個較具代表的資料作為參考:李紹明等主編1998:172-200,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1990:118-9,容觀敻1992:39-4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