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現代壯族是在民族識別的脈絡下產生的,壯族是基於哪些文化特徵而被識別為壯族?有學者認為壯族的被識別與壯族自治區的成立,政治意涵大於文化意涵。
Kaup,Katherine Palmer. 2000. 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Boulder:Lynne Rienner. |
也就是中國給予少數民族自治的權利,但是相對的少數民族也必須忠於中央政府,人口最多的壯族就成了少數民族自治的典範族群。然而要論起文化的特徵,人口最多的壯族,恐怕就不像其他人口較少的族群有那麼濃厚的民族特色。大部分的壯族人已經不穿所謂傳統服裝,僅有桂西與雲南壯族婦女還穿傳統服裝,也難怪廣西那坡縣的黑衣壯目前被視為瑰寶。壯族尚無一個統一的節日是各地壯族舉族同慶的。農曆三月三日被認為是壯族的歌節,但是在壯族人口相對集中的廣西靖西縣與德保縣,卻是家族掃墓的日子。農曆七月十四則是以家為單位的祭祖活動,螞拐(蟲字旁)節則是紅水河地區性的宗教活動,這些都無法成為一個統一的節日。至於宗教方面,儘管壯族的宗教活動非常頻繁,有個人生命儀禮的、家族性的、全村性的、地域性的宗教活動;儀式專家也有好多種類,有道公、師公、麼公、巫婆等等,但是卻沒有一個宗教活動像是瑤族的受戒儀式那麼引人注意,也沒有一類儀式專家像納西族的東巴這麼有名氣。文化特徵不明顯部分的原因有人為的,那就是壯族知識份子一開始在研究自己的語言、歷史與文化,並不那麼熱衷於發掘或者創造所謂的「壯族文化」,但有部分也是「壯族文化」本身究竟可不可以做為一個範疇,便有再思考與討論的空間。然而,近年來社會急遽變遷,壯族菁英,像是學者與政府官員,在傳統文化與語言即將消失的憂慮下,還有在國家倡導恢復傳統文化的政策下,以及旅遊成為地方增加收入的誘惑下,壯族文化開始被重新發掘與包裝,例如:劉三姐文化品牌的打造。
|
|
|
|
Kaup,Katherine Palmer. 2000. 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Boulder:Lynne Rienner. |
|
劉三姐文化品牌的打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