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文化的再發現 麼教、麼公與布洛陀經詩
 
歷史文獻中的壯族
  在1950-60年代,費孝通與芮逸夫都曾經從歷史文獻裡耙梳壯族的來源。費孝通透過歷史文獻考察,認為廣西自稱「布越伊」的人,在這地區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是當地的土著民族。 他又透過1950年代從農村收集來的材料「敘史酒歌」,推測壯族自稱「布葉依」指的是用耙耕種的人,因為龍勝壯族就把耙稱為是「耶伊」。 芮逸夫則認為壯人的來源應該從廣西以北去探討,並推測「僮人的來源當在盤瓠種或五溪蠻中去探求」。 他主要是利用歷史文獻中這些非漢族群之風俗習慣,像是歌墟、拋繡球、不落夫家、喪禮中不吃魚等等,來判定這些歷史族群歸屬,判斷那些是壯人的前身。芮逸夫的結論是今日所謂的南僮,是唐宋部分羈縻州洞之洞官、洞丁的後代,而北僮則是從湖南、湖北與貴州邊境遷徙而來。而這些唐宋的洞官與洞丁,則是所謂「谿」或者「溪人」的後裔。


  簡言之,費孝通與芮逸夫都是從大量的歷史資料,配合少數田野調查資料,來討論歷史中的壯族。不過兩者都是因為現存的壯族找不到特色,才從歷史文獻中找線索。




壯族的歷史
  壯人並沒有寫歷史的傳統,因為書寫並不是他們傳承文化的主要方式,壯族的歷史是由他人,主要是與他們有往來的中國王朝來紀錄。土司制度是中國朝廷治理或羈縻壯人的辦法,因此土司制度可以呈現中國王朝與壯族來往與互動的情況。儘管壯族沒有成熟的文字系統,但是壯族的統治階層也學會了漢字,用此來紀錄自己的家族歷史。壯族土官家族的族譜提供一些線索,讓後人了解壯族上層階層如何追溯自己的祖源。


  中國歷代王朝除了紀錄土司制度外,也記錄當地人物;這些人物中,有叛賊儂智高,也有女中豪傑瓦氏夫人。從這些記載中可以了解中國王朝對壯族上層階層的態度。然而在民族識別後,以及在壯族菁英接觸有關本族群的漢文資料之後,則有不同於中國對「南方蠻夷」歷史書寫的聲音出現,例如對儂智高事蹟的平反。


  本節將討論的是土司制度、土司族譜與壯族英雄。除了介紹何謂土司制度、土司族譜與壯族英雄外,筆者還會引用相關的研究;如,Jeffery Barlow曾經探討明代壯族社會下,土司制度施行在此遭遇的問題;又如,谷口房男與白耀天曾經透過史料來檢驗土司族譜的真偽。我們也將說明不同時期、不同論述主體,對壯族人物不同的歷史評價。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中國王朝用來統治其鞭長莫及地區的一種制度。在此制度下,地方首領被中國朝廷封為「宣慰司」、「宣撫司」等職,因而稱作「土司」,並作為地方部族與中國王朝間的媒介。中國朝廷力量無法直接管理到土民,但是卻可以控制統治階層土司,所以明、清之正史都有專章紀錄中國與各地土司之間的往來,例如《明史土司傳》、《清史土司傳》,部分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土司的世系與事蹟。


  這個制度從元朝開始施行,明朝採取削弱土司勢力的原則,並對土司之繼承嚴密監督,清朝陸續改土歸流,某些地方的土司,直到民國期間才完全被流官取代。土司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從少數民族地區所設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等特殊職官名稱演變而來的。唐宋時,是一種臨時性流官的職稱;到了元朝是行省與郡縣間的行政機構與職稱,各司的主官有流官也有土官,另有長官司設立於少數民族地區,由民族首領擔任長官。到了明朝,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等從流官系統中分出來,與長官司一起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機構。因此土司又是職銜也是機構。


  土司與中國朝廷之間,以一些權利與義務關係相繫。土官在地方上擁有直接統領、治理其民的權利,中國賜封之頭銜更強化其統治權。土司對中國有貢土產或賦稅,受徵調出兵,戍守邊疆,以及定期朝貢等義務。土司向朝廷的朝貢,名義上中國得到四方藩邦的效忠,而土司則因此得到朝廷賞賜。土司也有文武官之分,有品級之分,但大部分的土司都擁有兵權,土司通常是通過戰爭立功升等,但是違反朝廷的規定則會被降級。


  壯族土司經常透過戰爭立功,所以其士兵特別出名。壯人的戰士被稱為土兵、俍兵等。土兵為土司下面領有一份田耕種,要服兵役的土民。土兵多為俍人(壯人的一支)所擔任,所以又有稱為俍兵的。土兵的興起與衰落與土司制度關係密切。改土歸流後,土兵制就被徵兵制取代。土兵聽令於土官,中國朝廷無法直接支配土兵。土兵替自己所屬的土官打戰;土官則在隘口設卡駐兵,收取來往商人、旅客的過路費,以作為養兵之費。宋朝打敗儂智高後,在桂西建立「寨」軍事機構,後來土兵漸取代外省調派來之寨軍。土兵也會被調派鎮壓本族或外族的軍事騷亂,在中國邊防上扮演重要角色。明代打倭寇,一部分的兵力也是靠田州土官瓦氏夫人所帶的土兵。


  土司制度不僅施行在壯族地區,也施行在許多傳統中國的邊疆地區。因而,這樣的一個中國朝廷制度,當施行於不同的邊疆社會時,自然因該地社會與文化之特質而產生各種問題。Jeffery Barlow(需寫出全名)在研究明代壯族歷史時,發現當時土司間的征伐不斷,他認為因為壯族本身的社會組織是不同於制定這個制度的漢人,才導致土司之間紛爭不斷且愈演愈烈。壯族的社會組織是峒,由氏族(clan)所控制的,它是一個政治兼經濟的組織,它和漢人的世系(lineage)是不同的。其不同之處包括:壯人的親屬體系是雙系且有內婚傾向;女人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小孩與父親與母親的氏族關係密切,女人可以保持男女的社交活動與發生性行為直到小孩出生;壯人視正室、側室或妾的小孩都一視同仁。這些相異處都是導致壯族的氏族制度與明朝的土司制度起衝突的原因。




土司族譜
  土官家族的族譜,是了解土司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之一。谷口房男與白耀天收集很多土司族譜,並把土司族譜與正史對照,發現土司家族經常偽造始祖與遠祖的來源。雖然這些族譜資料並不「正確」,但卻很真實,因為「偽造」是有意識的,其目的是為了強調作為統治階層的正統性。


  壯族族譜出現的年代是在明朝。明朝建立後,王朝加強對土司的管理,促使族譜的出現。明朝為了怕冒襲,規定土司要提供「宗支圖本」,用此證明承襲者父親的姓名、母親的姓名、嫡生庶生,與原任土官的關係等。「宗支圖本」可視為土司撰修家譜的開始。谷口房男與白耀天認為現在可知之壯族土官族譜,其雛型最早的幾個是《知思明府黃公神道碑》、恩城州趙氏官譜與泗城州《岑氏譜系》,他們認為這幾個族譜之所以雛型最早,是基於這幾個族譜都尚未捏造他們的始祖。 然而當漢文化在壯族地區傳播得越深入,再加上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壯族官族心理的扭曲、土官治理上的需要等等原因,土官開始附會自家的祖先是來自中原的名門望族。


族譜的載體有幾種形式,有墓碑、摩崖石刻、書面。族譜的寫法有幾種形式:
形式 代表族譜
橫格制表,分格分代順序寫。 泗城州岑氏
以姓為單位,先敘姓氏源流,始祖創業之輝煌,再敘世系及官位。 思明府黃氏
先敘族姓源流、移居始末、次明世系譜表及分派,然後是恩榮表。 田州岑氏
保持著親供圖本的形式。 廣南的儂氏



安德鎮上民眾抬著儂智高畫像進入紀念儂智高活動會場
智高
  儂智高生於北宋時期中國與越南交界的一個部落,在中國歷史的記載裡面,是一個反抗宋朝的人物,在清代的章回小說《五虎平南演義》裡面,也是負面的角色。然而清朝咸豐年間,隆林壯劇班編演的《儂智高》,顯示出壯人對儂智高的推崇。富寧的壯劇班也編演過《儂智高》與《女亞王》的劇目。不過在嘉慶年間,富寧土司沈毓棟曾經因為劇目是推崇儂智高的事蹟,而禁止戲班演出。


  目前在中國族群意識高漲的背景下,壯族人,尤其是各地農姓或者儂姓的族人,大聲疾呼儂智高是壯族民族英雄,並且已經有公開的紀念活動。例如,廣西靖西縣安德鎮於2005年3月10日舉行紀念儂智高的活動。


  當代中國的學者從幾個角度研究儂智高。有些人爭辯儂智高的國籍,也有些人關心儂智高起義的性質, 近年來有些人開始對壯族地區有關儂智高的傳說與儀式進行收集與記錄,而儂智高也成為部份壯族人引以為傲的英雄。現在儂智高則成了復興少數民族文化與發展旅遊的最佳籌碼。


  儂智高國籍的爭辯主要是爭論儂智高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因此討論的重點就是當時國界的劃分。中國人認為儂智高是中國人,有很多地方傳說跟儂智高有關,雲南的廣南有儂智高的廟。但是越南人也認為儂智高是越南人,在越南境內也有儂智高的廟。


  有關儂智高起義性質之討論,焦點在於儂反宋的動機為何。推崇儂智高的人認為﹐儂智高反宋是宋朝皇帝昏庸所導致,並推崇儂智高在反抗交趾、保衛中國疆土上的貢獻。


  至於地方傳說與儀式則是和儂智高、儂智高的母親與其部族逃難的經過有關。例如:王明富對雲南馬關縣法姐村每年六月與七月的兩個祭祀儀式進行調查,發現村民祭祀的對象是儂智高。 廣西靖西縣安德鎮曾經是儂智高建立南天國的地方,當地也傳說儂智高逃難時把母親(有一說是妻子)藏在境內的某一岩洞內,後來母親死在裡面,其母親生前很會唱歌,所以成了歌神,每年二月初一都要請歌神下來與人對歌。




瓦氏夫人
  不同於宋朝儂智高的反叛,瓦氏夫人則為對中國朝廷有傑出貢獻的女性。瓦氏夫人是明代的人,是歸順土州土官岑璋的女兒,嫁給當時田州土官岑猛。岑猛並不安份,一心想要兼併周邊部族,最後死於戰事。他死後,其妻瓦氏夫人代理土州事務。明朝時東南沿海受倭寇入侵,明政府招調瓦氏夫人率其所領狼兵到江蘇、浙江一帶抗倭寇。因為其戰略與兵法特殊,所以打了幾場漂亮的戰役,最後被明朝廷封為二品夫人。其墳墓位在今天廣西田陽縣田州鎮境內。
 
 
費孝通,1988,〈關於廣西壯族歷史的初步推考〉,費孝通編,《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頁78。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同上,頁80。
芮逸夫,1989,〈僮人來源初探〉,《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冊》。台北市:台大人類學系。頁485。
同上,頁491。
龔蔭,1985,《明清雲南土司通纂》。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頁7-9。
顧有識,1984,〈試論壯族土兵的性質、作用及其社會影響〉,《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第2期,頁78-85。
Barlow, Jeffery 1989. The Zhuang Minority in the Ming Era. Ming Studies 28:20-24.
谷口房男、白耀天編著,1998,《壯族土官族譜集成》。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頁19-20。
農賢生, 2000,《儂智高天子》。香港:天馬圖書公司。頁 97。
黃現璠,1989,〈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謝啟晃、郭在忠、莫俊卿、陸紅妹編,《嶺外壯族匯考》,頁434-446。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原載《廣西日報》1962年4月2日。黃現璠說明儂智高的起義不是為了奪取奴隸,起義的原因是要求內附、要求互市、宋科舉制度的走後門讓儂智高三次都落選。
王明富,2003,〈馬關縣法姐村祭祀儂智高的活動調查〉,中共文山州委統戰部、文山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古籍辦公室、文山壯學發展研究會編,《儂智高問題論文資料集》,頁287-297。(內部資料)
 
壯族文化的再發現 麼教、麼公與布洛陀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