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教、麼公與布洛陀經詩 民族節慶─歌墟
 
  麼公因其經書而引起世人注意,師公則是以其面具和舞蹈出名。壯族師公因其儺文化(面具戲),而受到宗教儀式研究者的注目。一方面壯族師公表現受漢人宮廷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又顯示本地信仰中的巫覡傳統。此外,師公的儀式還被發展成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師公戲,被研究者視為一種民間藝術來研究;當師公的儀式被視為舞蹈藝術時,研究者反而可以名正言順的研究它。師公戲的出現最早在光緒二十五年,辛亥革命後對巫覡的禁止,更進一步促使師公戲班的蓬勃發展。


  在廣西地區,師公可以根據族群區分成壯族、漢族與毛南族師公;依語言分,師公有使用壯話、白話與平話,其中的差異尚無專著研究。面具戲在中國西南與南方是跨越族群的。包括師公的神譜也是共通的。目前師公研究主題之一是師公土俗神的研究;顧樂真考據莫一大王、李靖、武婆婆、廣福王、粱吳等土俗神,顧有識也將師公崇敬的神進行分類與考據。 除了莫一大王被視為壯族的民族英雄,其餘的神都非壯族的民間英雄,李靖、廣福王和梁、吳兩神都是因為有功於朝廷,死後透過不斷的冊封而成神,武婆婆指的是山西出生的武則天,有可能是 從山西隨李靖到廣西爭戰後落籍當地的軍人,從家鄉帶來的信仰。這些神各司其職,莫一大王管五榖,李靖降妖除魔,武婆婆管雨水,廣福王管山川,梁、吳二神管家禽家畜。


  師公的儀式有還願、求花、超度、治病等等,有的儀式是以村為單位或幾個村聯合起來舉行的。例如,來賓縣三五鄉的白牛廟遊神活動,以師公為主的遊神隊伍,抬著地方神白牛仙娘到周圍的幾個村遊行。 欽州的「跳嶺頭」也是師公儀式的一種,該儀式在農曆八月份舉行,目的是除瘟。嶺頭隊長受附近村屯的邀請,領著隊員到各村進行儀式,儀式的過程主要是隊員們穿上服飾和戴上面具扮演天兵天將,來斬妖除魔(妖魔亦由人扮演),最後藉由火化龍船把這些妖魔鬼怪和瘟神送走。 有些儀式是師公與道公相互配合與合作完成的。例如:超度的儀式往往師道配合舉行,道公主文壇以念經為主,師公主武壇以唱師為主。
 
 
顧樂真,1997,《廣西儺文化摭拾》。南寧市:廣西藝術研究所、民族藝術雜誌社。頁7。
顧有識,1995,〈壯侗語族梅山教人物神祇考〉,《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29-35。
韋國文、黃剛毅,未出版,《來賓縣白牛廟遊神紀實》。
鄧飛,未出版,《欽州市黃屋屯鎮橫嶺村壯族「跳嶺頭」紀要》。
龐紹元、王超,1995,《廣西省柳州師公儺的文武壇法事》。台北市 :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麼教、麼公與布洛陀經詩 民族節慶─歌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