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公 「魔婆」與其儀式
 
田陽敢壯山歌墟女歌手
   歌墟、歌節與三月三所指的是一種壯族人唱歌的節日與場合,表現出壯人愛唱歌的文化特徵。但這些概念都不足以完整的呈現出壯人愛唱歌的文化內涵。壯族除了選定特殊的幾天聚集在集市唱歌外,在過年過節、生命儀禮、甚至勞動的場合,都會表現其愛唱歌的天性,用歌來表達過節歡喜的心情與幹活辛苦的心聲。


  歌墟是清代中期以來文人對壯族歌唱活動的常用稱呼。壯族在農忙之前或者農忙之後,通常會選定一天或者數天聚集在平常做交易的集市,進行山歌對唱的活動,或者因為人們聚集在某地唱歌,而招來小販來此做生意。這一天,青年男女出來趕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唱歌擇友。對歌的形式是,男女各自為組,每組含歌師一人,歌手兩個以上。對歌的曲調和歌詞各地都不相同,不過大致的程序為:游歌、見面歌、求歌、和歌、盤歌、相交歌、離別歌、約定歌。這是青年男女社交的場合,透過對歌考對方的口才,試探對方的才情與心意,若是彼此心投意和就可以開始交往。因此,這天還被從前的文人冠上一個不雅的稱呼,叫「風流街」。


  事實上,壯族地區各地的歌墟時間是不一樣的。以壯族人口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為例,每個墟場,幾乎每年都會選定一天是「航單」,「航單」是當地人對這種特殊可以聚會唱歌的日子或者場合的稱呼,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靖西縣湖潤鎮的「航單」,靖西大道鄉是在農曆二月十八日,有些地方一年有春、秋兩次「航單」。

田陽敢壯山歌墟男歌手

    目前,自治區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會在傳統的歌墟日當天舉辦山歌比賽。地方性的山歌比賽,通常會是由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文化站來主辦,各地歌隊以報名方式參加,主辦單位會請資深的歌者來當裁判,由他們出題與評分。以靖西大道鄉的山歌比賽為例,航單是農曆的二月十八號,這一天下午開始山歌擂台的初賽,這天的集市特別的熱鬧,從初賽、複賽到決賽舉行了好多天,獲勝者會有獎金。除了報名在台上比賽的歌隊之外,在集市的各個角落也會此起彼落的對歌。大道鄉街上的民眾在山歌比賽的那幾天,會打開自家大門接待遠道而來的歌者,提供室內的場地給來自各地的歌者對歌,甚至提供房間給歌者休息。歌者通常是集體行動,男歌隊與女歌隊相互對唱。有幾個晚上,歌者是徹夜未眠的對唱山歌。


  壯族詩歌(山歌、民歌)的形式有很多種,
,這些稱呼有的是依照歌的形式,有的是根據歌的唱法來分類。 壯族詩歌的形式依每句的字數來分,可以分成五言、七言、十言與雜言體。 廣西靖西縣通常是唱七言的詩歌,其境內目前還在傳唱的幾種調子,見下表:


名稱 流行地點 唱歌人數 每行字數 押尾韻與否 腳腰韻
靖西下甲 主要流行在靖西縣東南部的稻作區 兩人一組 七言 是(尾韻必須一韻到底) 腰韻一定要押在第四個字。
靖西上甲 主要流行在那坡縣大部分地區和靖西縣安德鎮、南坡鎮、龍臨鎮等。 兩人一組 七言 是(仍不清楚是否要一韻到底) 腰韻一定要押在第四個字。
德保北路 蒙、大道、武平等鄉鎮,田陽縣的巴別、橋業、洞靖、坡洪等鄉鎮。 最少也要五人以上,不得已可三人一組。 七言 是(根據主題換尾韻) 腰韻可以押在第一到第六個字,不過第四個字,是最佳押韻位置。
天等調(德保南路) 天等調流行範圍:主要流行在天等縣西部,德保縣東南部的龍光鄉、大旺鄉、榮華鄉等,靖西東部的湖潤鎮等。 兩人 七言 是(通常是兩句換韻) 不一定押腰腳韻
那坡 主要流行在靖西縣西北部旱作區各鄉鎮以及那坡縣的龍合鄉等。 一人 五言或七言 腰韻可以押在第一到第四個字(五言),或者第一到第六個字(七言)。


壯族山歌的格律也有其特色,主要是押腳腰韻。所謂的腳腰韻,就是第一行歌(上句)的尾字叫做腳,第二行歌(下句)的腰部(五言句是從一到四字為腰部,七言是句是從一到六字為腰部)中的某一個字皆謂之腰。第二行腰部的某一個字的韻母,必須與第一行腳部的尾字同一個韻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腳腰韻:




壯 族人在社會變遷下,如何延續愛唱歌的歌唱傳統呢?縣城裡面的公園與大街旁成了歌唱愛好者活動的場地,生產形式的改變,也不一定僅在農忙前才能有歌唱活動,另外,許多地方年輕人已經不懂得唱山歌了,所以山歌活動成了中老年人追憶過去的方式。 在廣西百色市下屬的三個縣份:靖西、德保與田陽,在晚上都會有人聚集在公園或者大街旁邊進行山歌對唱的活動。靖西縣城內的歌手是集中在農貿市場與城東路旁進行山歌活動,德保縣城人們在九曲橋對唱山歌,田陽縣則是在公園。因為交通與聯絡方式的進步,歌友可以透過電話連絡,集合到一處對唱山歌,歌隊與歌隊間平常也有連絡。
神情專注的聽歌觀眾
例如在百色市定居的女歌隊,農曆三月八、九、十日在廣西田陽縣敢壯山歌墟(以前稱春曉岩歌墟)的那幾天,來到田陽縣的縣城與其他的歌隊用德保調對唱山歌。拜現代科技之賜,山歌比賽通常會有人來拍攝然後製作成光碟,比較出名的歌手,也會被邀請來對唱山歌,然後後製成光碟在集市上出售。這些販賣光碟的小攤子,通常會有許多人聚集來聽歌。
 
 
韋星朗,1986,〈壯族詩歌格律〉,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文學研究室編,《少數民族詩歌格律》。拉薩市:西藏人民出版社。頁280。
同上,頁280-289。
黃勇剎,1987,〈壯族民間詩律初探〉,段寶林、過偉編,《民間詩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36-137。
同註1,頁292。
 
師公 「魔婆」與其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