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人類學與中國境內民族的組成
  楊希枚一九一七年生於中國北京市,武漢大學生物系畢業,畢業後約一年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工作。在一九八零年從中研院退休,於一九八一年前往北京定居,並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並繼續從事先秦等史學研究。於一九九三年病逝北京。(楊寧蓀 1998l:p394 )


  楊希枚於進入中研院後,先擔任吳定良的助理,後來在人類學組,在李濟的囑託下,研究殷墟頭骨。楊希枚基本上是從頭骨的型態類型下手,利用肉眼判斷與統計數據,將標本區分出五種類型,分別對應五個人種,但是從其中他並沒有發現到「中國人」,同時他所利用的「種系相似係數」並不支持他的分類。(王道還 1998:p177-p178) 當時史語所的兼任研究員余錦泉曾批評楊希枚的分類並沒有可一句的證據說明這些分類代表真正的種系,而後來他的學生臧振華利用傳統體質人類學中認為箕形門齒,可以作為判斷該人種是否屬於蒙古人種的證據,發現在殷墟所出土的頭骨基本上都是屬於蒙古人種。楊希枚曾撰寫了"卅年來關於殷墟頭骨及殷代民族種系的研究"一文,指出臧振華等贊成殷墟頭骨為同種系的學者,他們的文章中也出現了自相矛盾的論點,不過楊希枚本身也無法反駁這些學者,對楊希枚本身統計資料的批評。(楊希枚 1983)


  楊希枚與其他學者,對於殷墟頭骨是屬於同種系或者是異種系的爭論,主要的問題在於每個人的分類方式並不相同,而楊希枚雖然企圖利用統計資料作為他主觀判斷的頭骨類型,提供可以有可以被其他人檢驗的方式。但是因為缺乏對於統計學的認識,使得相近似的統計資料,所得出的結果卻是大為不同。


  從頭骨類型來判斷人類的種系,他自己也曾經表示過可能有所不足,如他曾在一篇關於饕餮族的文章中指出"……如就所認為是斯開題人墓葬中發掘的人頭骨而言,其中則兼有長頭和寬頭型(Dolico and brachyocephalic),而頭行又非鑒別人種的可靠標準"(楊希枚 1967:p595),所以該文援引了大量的古文獻資料,與當時的一些西方學者對於中亞一帶人種的研究。但是也如同他對於殷墟頭骨的觀點,他認為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不同的人種匯集到現在的中國境內,在他對於漢代竹簡中所提到的「黑色人」的研究中,他認為他們是屬於一個特殊的種族,而在當時已經跟原本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其他們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也對於Franz Weidenreich和 C.S Coon所提到在先秦時代中國西北邊的西戎民族中的驪戎,應該就是"黑戎",而且很可能與漢代竹簡中所提及的黑人有關係(楊希枚 1969)。


  楊希枚對於安陽殷墟頭骨的異種系及中國境內擁有各個地區移民的看法,是對於從清末明初以來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文明皆是由西方傳來的說法的反思。在"西洋近代的東方學及有關中國古史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古文化"除了西方外來的文化素質以外,古代中國的本位文化幾乎是一無所有:中國古代無異乎是一塊"文化沙漠"了"(楊希枚 1961:p25)。楊希枚對於這樣的看法,基本上是贊同傅斯年所提的近代的歷史學是史料學,他的發展是有賴於史料和研究工具的擴充,而他對於自我的期許─"科學的東方學的正統在中國",傅斯年認為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借鏡西洋的"虜學",因為東方學正是西洋學者的拿手好戲(楊希枚 1961:p27)。楊希枚也是在這樣的觀點下,廣泛的比較了中國古代文獻與西方對於人種、文化起源的研究,他雖然主張中國在很久以前就與其他文明之前產生互動、交流,而這些交流也反映在體質的情況上,但是他主要是希望找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位置,說明中國境內的不同人種與文化,是構成中國文化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以下這一段話最可以表現出他的對於中國境內民族組成的態度:


  "或許西北崗組,尤其史前華北組的頭骨具有"東方人的特徵"一事,不無助長豪厄爾斯所謂中國文明奠基於中東農業的觀念(也即早已過時的中國文明西源論)的誤說之嫌,但筆者卻認為實不足疑惑,因為任何民族均有其本位文化,尤其中國文明具有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從未中斷過的久遠歷史,既非整體源於西方,且不乏有過西播之跡﹔這是無可爭議的。縱退一步而言,中國文明果不乏有西方文明的素質,也不足為中國人之?,因為文化的發達正在於交流融化,果能取長補短,從而發揚光大,又何?之有?"(楊希枚 1983:p934)
 
王道還
1998 "史語所的體質人類學家─李濟、史祿國、吳定良、楊希枚、余錦泉",收錄於杜正勝、王汎森主編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新學術之路(上)。
 
楊希枚
1961
(1995)
"西洋近代的東方學及有關中國古史的研究" ,收錄於楊希枚著先秦文化史論集。
1969
(1995)
"古饕餮民族考",收錄於楊希枚著先秦文化史論集。
1969
(1995)
"論和簡及其他漢文獻所載的黑色人《居延漢檢所見漢代人的身型與膚色》讀後",收錄於楊希枚著先秦文化史論集。
1983
(1995)
"卅年來關於殷墟頭骨及殷代民族種系的研究",收錄於楊希枚著先秦文化史論集。
 
楊寧蓀
1998 "懷念我們的朋友楊希枚先生",收錄於杜正勝、王汎森主編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新學術之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