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志1902年生於廣東海豐,1927年畢業於嶺南大學歷史系,曾任教中山大學,進行民俗學與民族學的調查研究參與組織民俗學會,在民國十七年受到國立中山大學語言學歷史學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派任,與史祿國夫婦、容肇祖計畫打算到西南調查當地少數民族不過後來因為只有楊成志一人進行民族調查。(楊成志 1988:首頁,無頁碼;楊成志 1976:p10-p11)。當時他之所以要前往西南進行田野工作,主要是有四個原因:


1. 學術上的研究 現代人類的進化,科學發明,一日千里,『西南民族』中有下中上三級的野蠻時期和下中上三級的半野蠻時期的各種部族,最足以供各種科學做研究的對象……
  2. 民族主義的實現 ……祇是西南民族的地位,凡一切的一切都處在漢族的水平下以下的。我們雖不能馬上把他們弄到和我們站在平等地位,然著手的第一步驟,必先明瞭其言語,心理、慣俗和文化,然後才能漸漸做到親善,扶持的工作。
  3. 考察的實行 ……因為歷史的背境,社會的習慣和語言的關係,中國人在本國當然比外國人在中國減少許多隔膜……
  4. 文化上的貢獻 ……所謂西南民族的固有文化……卻未多睹,這是狠缺憾的一點。現在的人類,文字,語言,歷史,考古和民俗,……學家,若能向各民族深藏寶庫開掘去,我們相信將來在吾國文化上和世界學術上的偉大貢獻是可逆料的。
」(楊成志 1976:p4-p5;p29-p30)


  他認為中華民族的成分,可以大概分為五大族,即漢、滿、蒙、回與藏,又可以分為諸夏、東夷、巴蜀、東胡、閩粵、北狄、氐羌、西藏與苗蠻。他認為西南少數民族主要是屬於西藏苗蠻系,雖然中華的開花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因為「各有其領域,社會,政治,信仰,文化。語言,風俗和習慣,殊途異趨,分部獨治,名雖同處于中華領土之內,實則像數十百個小獨立國,有形和無形中表現其邈合神離的各種擺戲。自古迄今,無不皆然……我以為我們老大帝國的人,個個腦海中都印著『尊夏攘夷』的成見……我們既看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就應該扶植他們,施以各種開化的善良辦法,使他們一天一天的長進起來,將如漢族一般。這才不背著現在潮流的趨向。」(楊成志 1976:p1,p4)楊成志在這裡所指的「現在潮流的趨向」是指民族獨立運動,這一個趨向也促使楊成志面對大批外國學者到中國研究中國的少數民族,而當時反而很少有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於是他積極的投入民族調查與民俗研究工作。他之所以要從事民俗研究工作,主要是因為他認為現在存在於民間的民俗習慣,是「殘存物之研究」,這些都是目前已開化的社會,在演化到目前狀態時的殘存遺物。(楊成志 1942:)


  正如上文所述,楊成志對於民俗學與民族的調查,主要的觀點是希望藉助對於相較於漢人有不一樣風俗的少數民族,希望瞭解他們在中華民族組成的過程中,是處於演化上的何種地位,希望能將他們「扶持」到與漢族相同的地位,以構成內部團結的中華民族。
 
楊成志
1942
(1988)
"民俗學之內容與分類",收錄於楊成志民俗學譯述與研究。
1976 "雲南民族調查",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二,民族篇一,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
1988 "楊成志民俗學譯述與研究",北京:新華書店。
 
楊成志
1943 人類科學論集。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
1974 雲南民族調查報告。臺北市:東方文化。
1976 雲南羅羅族的巫師及其經典。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
1989 楊成志民俗學譯述與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成志, 鍾敬文同譯
1928 印歐民間故事型式表。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
 
楊成志譯
1928 印歐民間故事型式表。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
 
楊成志編
1938 廣東北江傜人調查報告。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
 
楊成志主編
1970 中山大學民俗專刊。臺北市:東方。